“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之

在下雒无畏 2025-10-09 21:47:42

“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之下就来到中国,未曾想,一年后,他带领研发出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美国肠子都悔青了。 1962年,戴维·布拉迪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蓝眼睛的美国人会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还成了推动中国安防与光学技术飞跃的关键人物。   布拉迪在学术路上走得很扎实,1984年从麦卡莱斯特学院毕业后,又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之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教了11年书,接着又到杜克大学当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二十多年,他就盯着一个方向研究,也就是高像素相机。   2012年,他终于拿出了压箱底的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10亿像素相机的论文,还做出了一台原型机,取名“AWARE-2”。   这台机器看着不起眼,也就床头柜那么大,可拍照速度快得惊人,不到十分之一秒就能拍下一张10亿像素的照片,当时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技术要是能用起来,不管是侦察还是监控,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论文一发表,美国国防部都找上了门,愿意出钱资助,想把这技术运用到军事上。   布拉迪那时候特别激动,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苦没白吃,可没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   科研哪有顺顺利利的,项目推进中遇到了瓶颈,进度没达到军方的预期,他们立马就变了脸,不仅把资助全撤了,还说他的技术“没用”,放话“以后不会再给一分钱支持”。   布拉迪不死心,他带着团队熬夜整理的研究数据和未来规划,天天跑报告厅、跑办公室,想跟相关部门好好说说这技术的价值,可每次都碰一鼻子灰。   后来他试着向民间筹钱,最后只收到1000美元捐款。   看着实验室里那些用了多年的仪器,还有团队成员埋头干活的样子,他心里又酸又迷茫,美国不是一直说自己最看重人才吗?怎么真到需要支持的时候,连一点耐心都没有?   就在布拉迪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朋友跟他提了一嘴,说中国现在特别重视高科技,又缺少人才,要不你去那边看看?   布拉迪想起自己在杜克大学教书时,遇到过不少中国学生,他们眼里对知识的那股热忱,当时就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带着没完成的研究项目,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刚到中国,事情就有了转机。   江苏推出的“外专百人计划”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昆山杜克大学邀请他当教授,后来安徽宿州的安科迪公司又请他做首席科学家,还允许他把原来团队里的一些成员也带过来。   更让他意外的是,中国方面不仅很快就落实了首批3000万元的研究资金,还给他配了最顶尖的实验器材。   研究遇到难题的时候,中方的工作人员也不抱怨,而是跟他的团队一起坐下来商量解决办法,这种互相帮衬的氛围,让他重新找回了搞科研的劲头。   只用了10个月,布拉迪就带着团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把像素技术从20亿提升到了400亿,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亿级像素监控相机。   这台相机的性能是真能打,3公里外的车牌号能拍得清清楚楚,还能同时追踪2000个目标,连小偷手套上的纹理都能看清。   2017年,这台“超级相机”被部署到宿州警局,没几个月就帮警方破了37起积案,公安部都专门发了贺电。   这技术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场,不仅装进了天网系统,还用到了卫星、无人机、军事侦察上,甚至在环境探测领域也发挥了作用。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企业在高端安防市场的占有率就涨到了全球70%,每年能带动上千亿的产值。   消息传回美国,五角大楼立刻有了行动。   他们先是开出比中国高千倍的薪资,还承诺给“巨大的荣誉”,想让布拉迪带着技术回去,可布拉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见软的不行,美国又来硬的,威胁要对他采取限制措施。   可那时候,布拉迪已经凭着“外专百人计划”和自己的贡献,拿到了中国国籍,他平静地说:“我已经是中国人了,你们的限制令对我没用。”   被拒绝后,美国取消了以前给布拉迪的荣誉,甚至在有他名字的论文上,把他的名字划掉了,可这些都没影响到布拉迪,他心里清楚,自己选对了地方。   布拉迪的经历,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科研环境的不一样。   这里尊重每一个有梦想的科研人员,愿意给创新足够的耐心和支持,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否定一个有潜力的项目。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越来越多像布拉迪这样的人才,愿意来到中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息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网教育、大风视野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