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提出惊人建议:修建中-俄-美跨洲际铁路,将三国团结起来 当地时间10月7日,俄罗斯卫星社报道称,俄罗斯政治专家卡拉加诺夫在一场圆桌会议中提议,俄罗斯可以牵头修建一条途径西伯利亚、横跨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的跨洲际铁路,将中国、俄罗斯、美国连接起来。 同时,俄罗斯专家卡拉加诺夫坦言未来30年开工可能性仅5%,这话不是谦虚,而是把工程难度、经济账和政治博弈都看透了。 先从最直观的地理难关说起,8000公里的线路里,光西伯利亚冻土区就占了6000公里,剩下的2000公里还要跨越白令海峡这种"工程禁区"。 我国的哈大高铁倒是有过在高寒冻土区运营的经验,那条线路能扛住零下37.3摄氏度的极寒,对付205厘米的土壤冻结深度也有办法——用非冻胀填料筑路基,给动车组装"全封闭铠甲"防冷凝水短路。但哈大高铁的难题和白令海峡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白令海峡最窄处虽然只有35公里,比港珠澳大桥还短,但这里位于北极圈边缘,冬季冰层厚度能达到4米,海水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现有的隧道技术根本没遇到过这种冰盖反复挤压的情况。 更别说西伯利亚东部沿海那些人迹罕至的区域,连基本的施工便道都得从零开始修,光是把工程机械运到现场,成本就够修半条普通高铁了。 再算经济账,这事儿就更明白为什么可能性只有5%。按我国高铁每公里1亿元的最低成本算,8000公里就得花8000亿元,这还没算白令海峡隧道的特殊工程费用。 现在美俄经济都不宽裕,俄罗斯2024年的军费预算才800多亿美元,要拿出上千亿来修铁路根本不现实;美国忙着搞基建法案,但钱都优先用在本土公路桥梁上,怎么可能把巨款投到一条要经过俄罗斯的铁路上? 其实俄罗斯自己也有更务实的选择,前不久波兰关闭边境导致中欧班列停运,我国货轮走北极航线到英国,比传统航线缩短了40%的距离,成本也降了不少。 俄罗斯现在更倾向于把远东打造成北极航运枢纽,给港口开发提供政策支持,这种投入小、见效快的方案,显然比跨洲际铁路靠谱得多。 再说运营效益,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3人,就算铁路修好了,日常货运量恐怕都填不满一列火车,更别说收回成本了。 我国兰新高铁穿越戈壁时,还能靠沿线城市的客流支撑,这条跨国铁路要是真修起来,恐怕大部分时间都是"空驶跑图"。 最关键的还是政治这道坎,说白了就是美国的态度。现在中美俄三边关系复杂,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态势短期内不会变,怎么可能同意修一条让中国商品更便捷进入北美市场的铁路? 光是环保评估这一关,美国国会就能给卡好几年——要知道阿拉斯加的生态环境极其敏感,任何大型工程都得经过严格审查,一旦有议员反对,项目就可能胎死腹中。 退一步说,就算三国政府都点头,后续的协调问题也能把人愁死。 铁路的技术标准怎么统一?中国用的是1435毫米标准轨,俄罗斯部分地区是1520毫米宽轨,到了美国又得换回去;信号系统、调度机制、海关流程,每一项都得坐下来谈好几年,而且只要三国关系一紧张,任何一方都能以"安全理由"暂停铁路运营。 当年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期间搞过的技术合作项目,最后大多因为政治因素不了了之,这条铁路要是真开工,恐怕也逃不过这个命运。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梦想项目"也不是完全没价值。它至少指明了一种可能性:通过大型基建项目促进大国合作。 西伯利亚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中国有制造业优势,美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要是真能通过铁路把这三者串联起来,确实能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 我国哈大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旅游业收入提升了25%,要是这条跨国铁路能建成,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拉动肯定更明显。 但可能性不等于可行性,就像卡拉加诺夫说的,这更像是个"思想实验",测试的是三国能否放下分歧、携手合作。 现在来看,这个测试的"及格线"还远没达到。所以这条铁路与其说是个工程计划,不如说是个大国关系的"晴雨表"——什么时候中美俄能坐在一起认真讨论铁路的环评报告了,什么时候这个5%的可能性才真正有了变成现实的希望。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它还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成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理童话"。
委内瑞拉的生死或许就看今天了!要知道美国迟迟未动委内瑞拉不是因为对方太团结特朗
【155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