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狂成这样,为什么没有国家愿意联合起来阻止以色列?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没人想打,是没人敢打!看着加沙地带的平民伤亡数字不断攀升,看着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叙利亚频繁空袭,很多人都在问: 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此似乎无能为力?为什么那些动辄制裁他国的大国们,对以色列却显得如此 “客气”? 联合国的博弈早已给出明确答案,2025 年 6 月 4 日,安理会就巴以问题表决 “立即停火” 决议时,发展中国家几乎全票支持,却被美国的一票否决直接搁置。 这只是美国长期偏袒的缩影,截至 2025 年,美国在安理会已 41 次否决涉以决议,从谴责领土占领到呼吁人道救援,只要触及以色列利益便绝不妥协。 军事支持更是毫不含糊,2025 年美国不仅向以色列追加 74 亿美元军援,还解除 2000 磅重型炸弹出口限制,F-35 战机可直接接入美军卫星数据,等于为其装上 “战场透视眼”。 这种全方位背书让其他国家清醒认识到,对抗以色列本质是与美国掰手腕,而当今全球没有哪个国家愿承担这样的战略代价。 以色列自身的硬实力更让潜在对手望而却步,2025 年其国防预算飙升至 300 亿美元,占 GDP 的 6.8%,军工出口额达 148 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 “铁穹” 系统拦截率稳定在 90% 以上,“飞马” 间谍软件能渗透全球 90% 的智能手机,更不用说未公开承认却早已成型的核打击能力,形成难以撼动的 “隐性核威慑”。 2024 年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发动空袭,24 小时内打击 1300 处目标,这种 “境外御敌” 的狠辣手段,让周边国家深知冲突代价远超收益。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则彻底堵死联合反以的可能,2025 年 9 月埃及总统塞西提出组建 “阿拉伯版北约”,计划建立 4 万人快速反应部队应对以色列威胁,但刚一落地就陷入僵局。 沙特拒绝接受埃及主导,海湾六国更倾向于维系 “海湾之盾” 体系,各国武器系统分别来自美、俄、欧,指挥语言从阿拉伯方言到英语各不相同,连基础协同都难以实现。 阿联酋、巴林早已与以色列建交深耕经济合作,沙特虽口头声援巴勒斯坦,暗地里却在推进关系正常化,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教派矛盾更让伊朗的牵头尝试处处受阻。 西方大国的利益捆绑则让 “制裁施压” 沦为空谈,欧洲对以色列的网络安全技术需求迫切,农业领域的合作已渗透到德、法等国的民生层面。 更现实的是,北约框架下美国的主导地位让欧洲不敢越界,得罪以色列等于削弱盟主信任,这种得不偿失的选择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尝试。 以色列的隐性威慑同样不可忽视,情报机构 “8200 部队” 的网络战能力全球顶尖,摩萨德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记录更让各国心存忌惮。 加上全民皆兵的动员体系,预备役 48 小时内即可完成集结,这种 “全民抗战” 的潜力,让任何联合行动都要掂量伤亡与成本。 2025 年 10 月的加沙谈判更凸显这一僵局,哈马斯虽同意释放人质并移交管理权,却因孤立无援不敢触碰 “解除武装” 条款,而以色列一边暂停进攻宣言,一边仍发动 93 次空袭造成 70 人死亡。 美国推出的 “20 点计划” 看似推动和平,实则在为以色列扫清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进一步巩固其地区优势。 说到底,这种局面是多重力量交织的必然结果:美国的战略背书构筑了外部屏障,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形成了直接威慑,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消解了联合可能,西方的利益算计封堵了施压路径。 国际社会并非看不见苦难,只是没人能打破这层由武力与利益织成的网。 那些喊着 “主持正义” 的声音,要么缺乏撬动格局的实力,要么受制于深层利益羁绊,最终只能在现实面前沦为无力的叹息。 信源:以色列狂成这样,为什么没有国家愿意联合起来阻止以色列?——网易
中国已经警告美国不允许在日本和韩国部署中程导弹,但美国显然是无意撤回已经部署在亚
【44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