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国军高官杜聿明,他的亲弟弟杜聿德,竟是皖北工农红军副总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9 22:37:17

[太阳]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国军高官杜聿明,他的亲弟弟杜聿德,竟是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对亲兄弟,一个国民党,一个共产党,上了战场上可能就是你死我活。 (参考资料:2022-04-08 安徽党史方志——杜聿德:皖北工农红军的副总指挥) 杜聿德这个名字,取自《诗经》里的“聿修厥德”,意思是得靠自己修行德行,他家学渊源,祖父是秀才,父亲杜斗垣更是晚清举人、同盟会成员,写过一篇火药味十足的《讨倭奴檄》,可以说,他骨子里就流淌着一股不平则鸣的劲儿。 但光有家国情怀还不够,真正的蜕变发生在榆林中学,那里有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支部,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进步青年,一个叫魏野畴的共产党员,彻底点燃了他,各种进步书刊,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属于劳动者的世界。 1927年春天,由郭洪涛介绍,杜聿德正式入党,他和自己的亲哥哥,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从此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同年夏天,他回到老家米脂组织农民斗争,很快就被陕西军阀井岳秀盯上了,国民党在陕北搞“清党”,他成了通缉犯。 跑路第一站是苏州,哥哥杜聿明想拉他一把,安排进了国民党第21师的军训队,可道不同不相为谋,没多久他就和哥哥闹掰了,1928年初,他毅然离开,跑去安徽太和追随自己的引路人魏野畴,他的人生,从此按下了快进键。 当时,杨虎城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0军驻扎在安徽,对共产党比较同情,杜聿德和魏野畴就在这里落了脚,搞起了兵运工作,魏野畴是中共军事委员会书记,杜聿德是委员,他们大刀阔斧地整训部队,建立士兵委员会,还帮杨虎城办了个军校。 真正的考验,是渗透进高桂滋的国民革命军第19军,杜聿德利用同乡关系,顺利打入阜阳,当上了教导二团三营的副营长,这简直是把一只狐狸放进了鸡窝,他抓住招兵的机会,把大批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安插进来。 在老集、王官集这些地方,他像撒种子一样招兵,光老集一个地方就收了一百多人,很快,教导二团的各个连队都建立起了党的组织,他亲自上阵,一手抓军事操练,一手抓政治思想,硬生生把一支旧军阀的部队,变成了未来起义的核心力量。 高压锅总有要炸的一天,蒋介石下令在杨、高两部“清党”,这成了引爆的导火索,1928年3月下旬,中共皖北特委决定,干,就按“八七”会议的精神,搞一场皖北工农兵大起义,杜聿德接到指示,立刻向教导二团的同志们做了传达。 4月5日,一切准备就绪,可谁也没想到,计划居然泄露了,不能等了,特委当机立断,起义提前到4月8日,到了9日凌晨,天降瓢泼大雨,杜聿德点燃棉絮作为信号,率部在城外的三里湾发起了进攻,当场打伤了敌团长高建白,干掉了三十多个敌人。 但因为天黑雨大,各路人马没能配合好,攻城失败了,杜聿德和魏野畴决定,分头突围,向农村转移,他们在颍河边的王官集会合,与特委领导的农民赤卫队胜利会师,一场两万多人参加的皖北工农兵起义大会就此召开。 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宣告成立,杜聿德被选为红军副总指挥。新政权马上公布《临时土地法》,打土豪、分财物,搞得轰轰烈烈,国民党的反扑来得又快又猛,红军总指挥昌绍先和杜聿德带着部队拼死抵抗,多次打退进攻。 终究是敌我力量太过悬殊,弹尽粮绝,最后的决定是,本地人员疏散,外地人员突围,杜聿德接下了最危险的任务——率领外地同志突围,并掩护主力撤退。 在战斗中,他不幸负伤被捕,敌人将他押到阜阳城外的东岳寺附近。面对死亡,这个遍体鳞伤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畏惧,敌人问他什么,他只说,我的事没什么好谈的,我早已把生命献给了党。 1928年4月13日,枪声响起,杜聿德,字茂亭,牺牲时年仅22岁,他用自己短暂而炽热的生命,实践了那个名字里的承诺——聿修厥德,虽死犹生。

0 阅读: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