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日本政府共同宣布,双方正就日本加入欧盟总投资额约15万亿日元的地平线欧洲大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0-10 00:14:53

欧盟与日本政府共同宣布,双方正就日本加入欧盟总投资额约15万亿日元的地平线欧洲大型研发计划展开最终谈判,目标是在今年内达成协议,使日本从2026年起成为该计划的准成员国。 欧盟和日本最近在科技合作上迈出大步,双方公开表示,正在就日本参与欧盟那个规模庞大的“地平线欧洲”研发项目进行收尾谈判。整个计划的投资总额大概是15万亿日元,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各种领域。目标很明确,今年年底前就把协议敲定,让日本从2026年开始以准成员身份加入。这事儿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两个经济体想在科技赛道上抱团取暖,避免被甩在身后。 先说说这个“地平线欧洲”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是欧盟从2021年到2027年的旗舰科研计划,总预算955亿欧元左右,换成日元就是15万亿出头。钱主要投向三大支柱:第一个是卓越科学,资助基础研究;第二个是全球挑战,针对气候变化、健康危机这些大问题;第三个是创新生态,帮助企业把idea变成产品。欧盟委员会在2024年3月就通过了2025到2027年的战略规划,强调绿色转型、数字化升级和应对人口老龄化。举例来说,今年欧盟批准的资金里,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先进材料和电动车电池开发,这些都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节点。 日本为什么这个时候想挤进来?其实不是心血来潮。早在2024年11月,双方就启动了正式谈判,中间经历了三轮技术审查,焦点包括供应链安全和知识产权共享。日本政府9月份基本拍板决定参与,因为他们看到欧盟这个平台能带来实打实的资源。想想看,日本在半导体和汽车领域有技术积累,但全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尤其是原材料依赖性强。加入“地平线欧洲”,日本企业就能直接参与欧盟的招标项目,从2026年起申请资金支持联合实验。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打开欧洲市场大门的机会。欧盟那边呢,也乐见其成,因为他们推行“去风险”战略,想分散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通过和日本合作建多极化供应链。 日欧关系本来就稳固,早在2019年就签了经济伙伴协定,贸易额去年超过1500亿欧元。2025年7月的第30次峰会,双方领袖还聊了安全、竞争力这些话题,科研合作是重头戏。欧盟创新专员伊丽莎白·扎哈里耶娃和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大臣木内敏夫是主要推手,他们在10月4日的联合声明里明确表态,要在年底前收官。这次公告一出,欧盟委员会的官网和X账号都发了消息,强调加强研究创新纽带。日本经济新闻也报道了,说政府正探讨加入细节,面向企业和大学开放机会。 具体合作领域挺接地气的。比如先进材料,日本的实验室在电池耐久测试上数据丰富,能和欧盟的能源项目对接。电动汽车电池是热点,欧盟计划投重金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日本丰田和松下这些巨头正好有专长。另一个是数字转型,量子计算和AI应用也在谈判桌上。5月份,日欧刚签了量子科技意向书,涉及“地平线欧洲”和日本的SIP计划,预算400万欧元的项目Q-NEKO就瞄准生物医学和气候建模。还有健康领域,欧盟的帕金森病细胞映射研究,日本有五年科技协议的积累,能互补。 这事儿对全球科技格局有啥影响?简单说,就是日欧联手,等于在美中主导的赛道上插一杠子。美国科研预算缩水,特朗普时代就开始砍刀,现在拜登政府也面临国会压力。日欧都不想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战略自主是关键词。欧盟的“去风险”不是空谈,去年他们就和印度、韩国谈类似合作,日本是亚洲重点。加入后,日本研究机构能平等招标,预计首批项目2026年启动,覆盖建设与能源。文部科学省会调整预算匹配,贡献比例还没细说,但知识产权共享是底线。 当然,谈判不是一帆风顺。欧盟内部有声音担心资金外流,27国得协调一致。日本这边,企业申请门槛高,小型大学可能跟不上节奏。但总体看,利大于弊。欧盟官网说,这能提升全球挑战应对能力,比如降雨预报和海啸警报系统,早年合作就出过成果。2025年战略计划里,三个方向直击痛点:绿色转型投气候适应,数字化帮老龄社会,生物多样性防丧失。日本的月球计划也能对接,扩展到太空科技。 长远看,这协议落地后,日欧科研产出会翻番。联合出版物数量去年已增,招标响应率高20%。企业受益最大,供应链稳了,创新速度快了。欧盟想通过这个拉更多伙伴,建多边框架。日本则借机升级产业,避免在新一轮竞赛中掉队。想想半导体,日本以前忽略全球协作,吃了亏,现在补课来得及。

0 阅读:14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