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合众社记者福尔曼在延安采访时,看到了这三位八路军前线护士。然而,和普

运赛过去 2025-10-10 00:16:26

1944年,合众社记者福尔曼在延安采访时,看到了这三位八路军前线护士。然而,和普通战地护士不同,这些护士带着步枪、手榴弹、地雷等武器。 说起1944年的延安,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打到关键时候,整个华北根据地都笼罩在日军扫荡的阴影下。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当时是合众社的摄影师,从重庆出发,跟着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好不容易突破国民党封锁线,辗转到了延安。他一待就是几个月,拍下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就是三位八路军前线护士的模样。她们腰间别着手榴弹,肩上扛着步枪,身边还放着地雷,这在西方人眼里挺新鲜的,因为平时见到的战地护士多是拿着纱布和药瓶的形象。福尔曼后来把这张照片放进他的书《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里,配了文字说明,说这些护士不光救人,还得随时准备打仗。这事儿得从当时的战场环境说起,日军在华北搞三光政策,到处烧杀抢掠,八路军部队流动性强,医疗队跟着主力转战,护士们要是没点自卫本事,路上就容易出问题。 福尔曼的这次访问不是随便来的。1944年春天,国民党蒋介石为了对外显示团结抗日,组织了这个记者团,包括美国、英国、苏联的媒体人,总共十来个。团里人从重庆飞西安,再坐卡车颠簸到延安,一路上国民党派兵护送,但也故意拖延时间。到了延安,记者们分成小组,到处转悠,采访八路军的生活和战斗情况。福尔曼特别感兴趣的是根据地的民生,他拍了窑洞里的老百姓、开会的干部,还有前线部队。护士这张照片就是在延安卫生学校附近拍的,那时候延安的医疗体系已经建得挺齐全,有医院、培训班,专门培养抗日医务人员。八路军野战卫生队里,护士占了大头,她们大多是本地农村姑娘,年纪不大,十八九岁上下,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陆续加入。培训内容不光是包扎伤口、打针消毒,还得学射击和爆破,因为部队常年游击战,敌后环境复杂,护士队得能独立行动。 这些护士的日常工作说白了就是救死扶伤加自卫两手抓。八路军在华北敌后,部队分散在山沟里,补给线长,伤员转运全靠人力。一次战斗下来,卫生队得抬着担架翻山越岭,护士们背药箱,扛武器,一天走几十里地。步枪是汉阳造或三八式,手榴弹是土造的,地雷多是简易的压力型,埋在路边防追兵。她们不光治伤,还得在火线抢人,日本人飞机炸弹扔下来,护士队就地挖坑掩护,然后爬出来继续干活。福尔曼在延安待着的时候,正赶上部队从百团大战后休整,那场仗1940年打的,八路军出动几十万兵力,破坏日军交通线,但也付出不小代价,伤亡上万。护士们从那时候起,就成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资料显示,延安卫生学校从1938年建校,到1944年,已经培训出几千名医务工作者,其中女性护士比例高,因为根据地妇女解放政策,鼓励她们参军参战。 八路军医疗队的组织形式挺有意思。每个师有卫生队,下面分担架队、手术队、防疫队,护士们轮班上。武器配置不是摆设,而是实打实的需要。日军常派伪军小股部队骚扰根据地,护士队行军时得排成战斗队形,前后哨兵,中间护送伤员。福尔曼的照片捕捉到这一点,让西方读者看到中国抗战的另一面。平时护士们穿灰布军装,药箱上缝红十字,但红十字在敌后没多大用,因为日军不讲公约,专挑非战斗员下手。所以自武装就成了常态。培训时,她们学怎么在奔跑中上弹夹,怎么拉手榴弹环,怎么埋地雷避开己方部队。这套训练是白求恩影响的延续,那位加拿大医生1938年来华,建了模范医院,教中国人现代医疗,还强调医务人员要会打仗。护士们跟着学,渐渐从新手变成多面手。 从国际角度看,福尔曼的报道有它的分量。那年美国正推动援华,罗斯福政府想拉中国入盟军,但重庆和延安的矛盾让事儿复杂。记者团访问就是蒋介石的公关秀,想证明国民党在抗日,但结果适得其反,记者们回去后多写了延安的正面事儿。福尔曼的照片流传广,现在还能在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数字档案里看到,原件是黑白,护士们站得笔直,武器擦得亮堂。日军那边,华北派遣军报告常提八路军游击队的麻烦,包括医疗队的韧性。护士们的故事虽没具体名字留下来,但代表了成千上万妇女的贡献。统计上,抗战期八路军医务人员超两万,护士占七成,死伤几千。 战事推进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护士队随部队南下,参与收复失地。延安的卫生学校继续办,培训更多人。和平后,这些护士有的转地方医院,有的继续军旅。福尔曼回美后,当了《纽约时报》记者,还去联合国工作,1978年去世。他的中国照片成了历史资料,提醒人抗战不是男人的事儿,妇女同样扛起枪杆子。

0 阅读:0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