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准噶尔不是草原上松散的游牧群落,而是一个有完整行政体系、常备军队、火器装备和外交网络的政权,地盘横跨今天的新疆、青海、蒙古西部,甚至深入中亚,人口一度达到五十万以上,军队三十万,连沙俄都曾十七次派使团前来拉拢。 这个帝国的威胁是实打实的。康熙年间,噶尔丹曾率三万骑兵打到离北京七百里外的乌兰布通,逼得康熙亲自出征。后来雍正时期,准噶尔又攻占拉萨,控制西藏,清军打了三年才赶走他们。 和通泊一战,清军更是损失一万五千精锐,这是清朝入关后罕见的大败。可以说,准噶尔是唯一一个能让清朝三代皇帝接连吃瘪的对手。 乾隆继位时,这个难题已经拖了七十多年。朝廷上下对是否出兵争论不休,毕竟前两代皇帝投入巨大却始终无法根除。但乾隆等到了机会。 1745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去世,几个继承人争权,内部大乱,加上瘟疫爆发,国力急剧衰退。乾隆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决定动手。 他先是接纳了叛逃而来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利用他对内部情况的了解,制定了精准打击计划。1755年,清军五万精兵分两路西进,仅用四个月就攻占伊犁,俘虏了当时的汗王达瓦齐。 这场胜利来得太快,乾隆一度以为问题解决了。他甚至封达瓦齐为亲王,想以怀柔手段稳定局势。 可他低估了阿睦尔撒纳的野心。阿睦尔撒纳原本指望清朝帮他上位,结果发现乾隆打算把准噶尔拆分成四部,自己只能当其中一部的首领。他觉得自己被利用了,随即发动叛乱,突袭清军营地,杀死五百多名官兵,自立为总汗。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乾隆。前有康熙、雍正多次招抚,准噶尔屡降屡叛,如今连自己扶持的代理人也反水,朝廷的耐心彻底耗尽。 乾隆认定,这个民族“豺狼成性”,只要留一丝火种,将来必定死灰复燃。他不再想招抚,而是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成年男性。 1756年,他向前线将领下达密令:成年男丁尽数剿杀,妇女儿童分赏各部落,永绝根株。这不是战场上的杀戮,而是系统性的种族清洗。 清军开始以发放粮食为名,召集投降的准噶尔人。当他们聚集后,军队突然包围,对所有成年男子进行无差别屠杀。雅尔哈善在额尔德尼一带一次就杀了上千户,兆惠在博罗塔拉河将投降的男丁全部处决。 两年之内,准噶尔人口从五十多万锐减到不足二十万,幸存者多为妇女儿童,被分配给蒙古、哈萨克等部族。他们的语言、文字、文化逐渐消失,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几乎从地图上被抹去。 这场屠杀震惊了当时的世界。欧洲此前通过传教士的描述,一直将中国视为文明、理性的典范,伏尔泰甚至称颂清朝为理想政体。 但奥地利传教士刘松龄在钦天监任职时,将清军屠杀准噶尔的细节写信传回欧洲,描述了如何以发粮为诱饵聚集人群,然后集体屠杀。这些信件在欧洲知识界引起震动,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浪漫化想象。 对沙俄来说,准噶尔的灭亡更是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沙俄长期将准噶尔视为牵制清朝的棋子,甚至想通过它进入中亚贸易。如今这个缓冲地带突然消失,清朝势力直接推进到巴尔喀什湖,与俄国领土接壤。 沙俄既庆幸摆脱了准噶尔在西伯利亚的骚扰,又担心清朝成为新的强邻。他们一度收留阿睦尔撒纳,想留个后手,但在清朝断绝贸易的威胁下,最终交出了他的尸体。 这场战争也让清朝版图从四百万平方公里扩张到一千三百万,新疆全境纳入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 乾隆将此战列为“十全武功”之首,视为毕生最大功绩。但这场胜利的代价,是一个民族的近乎灭绝。 准噶尔的消失,标志着中亚最后一个强大游牧政权的终结。火器时代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能够彻底碾压传统游牧力量。 今天很少有人记得准噶尔,他们的历史大多由胜利者书写。但这段血与火的记忆,提醒着人们,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往往藏着无数无声的个体悲剧。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0-10 12:54: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