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网10月9日报道:“加拿大一家游乐园威胁要对30头白鲸实施安乐死,此前其向中国珠海赠送这批动物的请求遭到加拿大政府拒绝。” 当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海洋世界的饲养员们每天给30头白鲸投放最后一餐时,这些海洋精灵不会明白,自己的命运早已被政客们用“民主自由”的话术钉在了死亡十字架上。 这场牵动人心的白鲸存亡之争,与其说是动物保护议题,不如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西方国家将政治凌驾于生命之上的虚伪本质。 事情的脉络其实简单得可笑:这家濒临破产的游乐园每月要为白鲸支付200万加元(约合1000万人民币)的饲养成本,自2019年以来已有20头鲸类死亡,其中包括19头白鲸和1头虎鲸。 在财政绝境下,园方早在今年中旬就与中国珠海长隆海洋王国谈妥了接收事宜,可加拿大渔业部长乔安妮·汤普森却以一句“我的良心不允许”否决了所有出口许可,理由是“白鲸不能再进笼子,不能只为人开心在池子里转”。 这番听起来义正辞严的表态,仔细琢磨全是自相矛盾的漏洞——如果真为白鲸着想,为何对园内“糟糕透顶”的生存环境视而不见?为何在安大略省省长喊出“尽一切努力”后,政府既不提供资金援助,也不推动庇护所建设?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政府这套“保护动物”的说辞,连本国动物保护组织的遮羞布都没能盖严实。 动保团体LastChanceforAnimals跳出来指责“中国的条件不行”,却拿不出任何科学依据,更提不出替代解决方案。他们似乎选择性遗忘了,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早已开展多年的白鲸保育员项目,不仅有专业的饲养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鲸类保护科研体系。 反观加拿大,所谓的“新斯科舍省庇护所”从提议到现在,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连一块奠基的石头都没见过。这种双重标准的表演,与其说是保护动物,不如说是配合政府上演政治操弄。 追根溯源,这场悲剧的背后藏着加拿大自相矛盾的法律困境和政治算计。 2019年通过的《终止圈养鲸鱼和海豚法案》禁止鲸类商业繁殖与表演,却没考虑到现有圈养鲸类的安置问题,这就好比关上了门却不给窗户,把海洋公园逼上绝路。当园方寻求唯一可行的出口方案时,政府又将其捆绑上意识形态战车。 要知道,加拿大拒绝批准出口许可的时间点,恰好是中加关系敏感时期,这种将动物命运与政治博弈挂钩的做法,哪里有半分“生命至上”的影子? 渔业部长汤普森在回函中强调“政府无义务为海洋世界的经营困境买单”,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却暴露了治理能力的缺失。 海洋世界自去年暂停营业后,曾多次请求政府协助解决动物安置问题,得到的却是一次次推诿。直到园方以“安乐死”相逼,政府依旧选择用法律条文当挡箭牌,丝毫不顾30条鲜活生命的安危。 更令人心寒的是,当安乐死的初步日期定在10月7日时,加拿大议会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挽救白鲸,而是如何在媒体上美化自己的“动物保护形象”。 那些被政客们挂在嘴边的“民主自由”,此刻在白鲸池里变成了冰冷的嘲讽。他们说“生是民主自由的鲸,死是民主自由的死鲸”,却从未问过这些白鲸是否愿意用生命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买单。 当中国伸出援手时,他们又搬出“动物福利”的大帽子,可真正的动物福利,难道是眼睁睁看着它们饿死或被安乐死? 这种“宁死不送”的逻辑,本质上是将人类的政治偏见强加给无辜的动物,是对生命最粗暴的漠视。 如今,海洋世界的大门上贴着“暂时关门,内部调整”的告示,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志愿者,门内是倒计时的生命。 加拿大政府可以用法律和道德包装自己的冷漠,但历史会记住,2025年的秋天,有30头白鲸本可以在珠海的蓝水里继续歌唱,却因为一场荒唐的政治表演,可能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当“民主自由”成为杀戮的借口,当法律条文比鲸鱼的呼吸更重要,这样的价值观,又有什么资格被标榜为人类文明的标杆? 说到底,这场白鲸之困戳破了某些西方国家的虚伪面具:他们口中的动物保护,不过是服务于政治利益的工具;他们宣扬的生命至上,从来都带着意识形态的滤镜。 30头白鲸的命运,不仅是一个动物保护事件,更是对所有打着“高尚”旗号漠视生命行为的无声控诉。希望当最后一刻来临时,那些决策者能真正听见白鲸的悲鸣,而不是继续沉溺在自己编织的“民主自由”幻梦里。
BBC中文网10月9日报道:“加拿大一家游乐园威胁要对30头白鲸实施安乐死,此前
天天纪闻
2025-10-10 13:53:36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