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批准加沙停火协议你怎么看 2025年10月10日凌晨,以色列政府批准加沙停火协议,这一决定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根据斡旋方卡塔尔、埃及、美国联合声明,协议将于当日生效,分三阶段执行:以军撤至加沙新防线,哈马斯72小时内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人道救援物资大规模涌入加沙,最终导向永久停火与重建。这场持续两年的冲突,终于在硝烟中撕开一道裂缝。 协议背后是血与泪的惨痛现实。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亡、250人被扣押,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超4.6万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儿童近2万名,加沙陷入“人间炼狱”——学校变废墟、医院缺药断电、平民靠野菜充饥。冲突外溢更引发黎以边境、也门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的连锁对抗,中东局势一度濒临全面战争边缘。 此次停火并非一蹴而就。据《纽约时报》披露,谈判历经18个月拉锯,卡塔尔作为哈马斯“传声筒”在多哈与特拉维夫间穿梭百余次,美国则从“拉偏架”转向“促和者”——特朗普政府将协议视为任内关键政绩,拜登团队亦希望卸任前留下外交遗产。协议核心争议点在于“模糊撤军”:以军将撤出人口稠密区,但保留对“费城走廊”(加沙与埃及边境)的控制,哈马斯虽反对却选择妥协,换取人道救援通道开放与被扣押人员获释。 各方反应呈现冰火两重天。以色列内阁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协议,但极右翼部长高呼“这是投降”;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亚在电视讲话中强调“战争结束”,却拒绝解除武装,称“抵抗是巴勒斯坦人的权利”;美国派200名士兵监督执行,欧盟承诺追加冬装与防空系统援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直言“停火只是起点,两国方案才是终点”。 协议执行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以色列在生效前夜的空袭造成8死25伤,哈马斯以“技术问题”延迟名单提交,双方互信脆弱如薄冰。另一方面,加沙重建需160亿美元资金,但国际社会承诺仅半数到位,60万流离失所者归乡之路漫长。更关键的是,协议未触及巴以核心矛盾——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扩张、巴勒斯坦建国权,这些“火药桶”随时可能引爆新冲突。 这场停火更像一场“战术暂停”。以色列通过协议争取时间重组部队、压制伊朗支持的抵抗阵线;哈马斯则利用喘息期重整武装、争取国际同情。中东观察家秦天指出,停火或为俄乌冲突提供“和平示范”,但地区力量格局未变——伊朗“抵抗之弧”受挫,美国“中东收缩”与“印太转向”并行,以色列仍握有地区军事优势。 当加沙的钟楼敲响停火钟声,当以色列被扣押者家属点燃焰火相拥而泣,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战争的终点,还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或许答案不在协议文本,而在双方能否放下仇恨、重建信任——毕竟,和平从不是妥协的产物,而是共识的结晶。而这一次,世界屏息等待的,不仅是加沙的停火,更是中东的“破局”。
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这回算是把话说透了,直接指着英国的鼻子爆料,说这个搅屎棍正在偷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