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式宣布了 10月9号消息:就在10月8日欧盟官宣,计划把进口钢铁免税配额直接砍47%,从之前的水平腰斩到1830万吨,超配额的部分关税更是从25%翻倍涨到50%,还强制要求申报钢材“熔化和铸造”的原产地,摆明了防着有人钻空子。 要理解欧盟这波操作,得先看清欧洲钢铁业的真实处境。钢铁在欧洲从来不是普通产业,而是经济体系的基石。 钢铁行业直接雇用超过32万员工,间接支撑着约260万个就业岗位,从德国鲁尔区的巨型钢厂到意大利北部的精密特种钢制造商,产业链的“毛细血管”渗透到欧洲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但现在这个基石正在松动,过去10年间欧盟已失去近10万个钢铁工作岗位,德国巨头蒂森克虏伯2024年底宣布的5000人裁员计划只是冰山一角。 雪上加霜的是,乌克兰危机推高了欧洲能源成本,让本就面临转型压力的钢企更是举步维艰,2025年8月欧盟27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8%,产业萎缩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更关键的是,根据欧盟绿色新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氢能炼钢等新技术的前期投入堪称天文数字,一个中型氢能钢厂就需要约50亿欧元,这种转型阵痛让欧洲钢企几乎回天乏术。 欧盟把危机归因于“全球钢铁产能过剩”,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 导火索其实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今年3月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并实施“对等关税”,直接导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42%,减少约150万吨。 这让欧盟决策者意识到,没有自主的钢铁产能,其国防自主和战略自主目标将无从谈起,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没有钢铁的欧洲,注定将成为地缘政治的附庸”。 于是欧盟一边启动对美反制,计划对钻石、鸡蛋等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一边加急推出这套对内保护的钢铁新政。 更值得玩味的是,有消息人士透露,欧盟此举也是为了向美国示好,为后续谈判取消50%钢铁关税铺路,甚至计划和美国组建“金属联盟”共同应对所谓的“产能过剩冲击”,这种既对抗又妥协的姿态,暴露了欧盟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两难处境。 但这套看似“救命”的政策,实则是把双刃剑。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属英国钢铁业,要知道英国80%的钢铁出口都依赖欧盟市场,配额大减加上关税翻倍,等于直接掐住了英国钢企的脖子。 英国工会和行业领袖已经集体向政府施压,呼吁赶紧和欧盟谈判“特定国家免税配额”,毕竟英国目前还是欧盟第一大钢铁出口国。 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嘴上说“措施不是针对英国”,却只承诺在英国向WTO提交提案后“讨论配额分配”,丝毫没有让步的迹象。 而欧盟内部的下游产业同样叫苦不迭,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直接发出警告,新的原产地规则会大幅限制进口选择,给钢铁进口商增加巨额合规成本,最终这些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汽车、建筑业等终端产品上,推高欧洲本土的通胀压力。 这种“保护上游牺牲下游”的做法,本质上是把产业危机转嫁到消费者和贸易伙伴身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套政策可能加剧全球钢铁市场的碎片化。欧盟宣称新措施是为了取代2026年到期的旧配额制度,称旧制度已经“不适用”,不换的话对欧洲钢铁业是“致命的”。 但这种单边提高贸易壁垒的行为,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球粗钢产量仍在增长,亚洲和大洋洲产量同比增长0.4%,中东更是激增21.5%,这些主要钢铁出口地区绝不会坐视欧盟关上大门,报复性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可能接踵而至。 欧盟试图通过“智能调节机制”和“绿色反倾销”等新概念来合理化保护主义,比如将“环境倾销”纳入反倾销税计算体系,但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规则很可能在WTO引发诉讼,毕竟贸易保护再怎么包装,也改变不了其破坏全球贸易秩序的本质。 说到底,欧盟这场钢铁保卫战,本质上是在产业转型阵痛、地缘政治博弈和贸易保护诱惑之间的艰难平衡。 短期来看,配额和关税壁垒或许能给本土钢企争取一点喘息空间,但长期来看,靠“筑墙”而非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维持竞争力,注定是饮鸩止渴。 钢铁行业的兴衰从来都与地缘政治紧密相连,欧盟想要捍卫战略自主,却选择了最容易引发冲突的贸易保护手段,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能源成本高企、技术投入不足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欧洲陷入“保护—低效—再保护”的恶性循环。 当全球钢铁市场因为这些壁垒变得更加分裂,欧盟最终也很难独善其身,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没有哪个经济体能靠隔绝外界而实现真正的强大。
欧盟就中国超硬材料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表“关切”!据法新社报道,10月9日,欧盟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