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件事让整个半导体圈震惊。全球都在说,没有荷兰的顶级光刻机,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可就在这时,长江存储突然宣布量产128层3D NAND闪存。没了先进设备,却交出了世界水平的成绩单,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突破的背后,是一位来自日本、已经七十多岁的工程师——坂本幸雄。 他的出现,就像给这场困局按下了“反转”键。三十多年前的他,是日本NEC最顶尖的芯片研发负责人,那时日本的半导体是世界的骄傲,市场份额占到八成,美国企业都被远远甩在后面。 可好景不长,美国看不惯别国超越自己,逼着日本签不平等协议,用关税和配额限制出口,还要求日本把关键技术交给美国公司。 坂本幸雄当时刚带队研发出先进的DRAM芯片,却被迫把成果拱手“分享”。他始终记得,那是一场技术上赢了却被政治打败的仗。 几年下来,日本半导体从巅峰滑落,日本厂商的工厂一间间关掉,他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坍塌。那种无力和憋屈,在他心里积压了几十年。 到了2019年,美国又开始故技重施,对中国芯片企业祭出制裁,限制设备、封杀供应链。坂本幸雄看着这一幕,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日本,他没有犹豫,接受了紫光集团的邀请。 别人觉得七十多岁的老人早该退休,可他觉得,这次要把三十年前输掉的那口气,一口气扳回来。 他刚到中国,就发现问题不在芯片设计,而是在管理。他用日本时代那套极致的“精细化”方法,从车间的温度,到工序的顺序,都重新定规矩。 每个细节都要过标准,所有人都要照章办。有人觉得他太较真,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个月后,生产良率大幅提升,研发进度提前完成。 等到生产走上正轨,他开始琢磨怎么突破技术封锁。买不到最先进的光刻机,那就换种打法。坂本带着团队研究DUV多重曝光技术,用旧设备干出了新高度。 2022年,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量产,美光的同类产品还在测试。那次发布会,行业专家称之为“不可能的胜利”。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他还推动企业改造供应链,把关键原料和设备一点点换成国产品牌。刻蚀机用的是中国自己的,中微公司也成了他们长期合作伙伴。 到2023年,国产设备在生产线上的使用率翻了一倍,一条更稳、更安全的产业链雏形初现。 坂本幸雄不只是带来技术,更带来了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别人觉得他是在帮中国企业,其实他更像是在帮自己找回尊严。 对他来说,这不只是工作,而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复仇替那些被逼退场的日本厂商,也替那些被时代压垮的工程师出一口气。 现在,他依旧守在长江存储的研发中心。很多人见过他办公室的两张地图,一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半导体版图,红叉密密麻麻,代表那些消失的企业。 另一张是如今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绿色的点越来越多,那是正在突破的地方。有人说他是带着仇来的,也有人说他是带着希望来的。 他常告诉年轻人,真正可怕的不是被打压,而是自己放弃。当年的日本败在了犹豫,如今的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或许正是这股不认输的劲,让中国芯片产业在困境中一点点摸出路。坂本的故事,也许能给每个还在努力追赶的人一个答案技术可以被封锁,但决心不会。
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
【1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