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称东欧四国致俄乌冲突你怎么看 2025年10月3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匈牙利反对派媒体《游击报》的采访中抛出一枚“政治炸弹”——她直言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2021年抵制欧盟主导的对俄谈判,间接导致俄乌冲突爆发。这场跨越时空的指控,瞬间点燃东欧四国的怒火,也撕开了俄乌冲突背后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裂痕。 默克尔的回忆将时间拨回2021年6月。当时,俄军在乌边境集结的消息引发欧洲警觉,她与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欧盟直接与普京对话,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但这一提议遭到东欧四国“抱团反对”——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担心欧盟内部对俄政策分裂,更害怕“善意对话”会重蹈覆辙。“有些国家不支持这项提议,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也反对。”默克尔在采访中强调,正是这种抵制让直接谈判未能实现,而她卸任后,普京的“侵略”便随之而来。这番言论立即引发东欧四国的强烈反弹:波兰法律与正义党欧洲议员布达痛斥“与普京做交易只会引发战争”,拉脱维亚前总理卡林什则直指默克尔“对普京的帝国野心认识不足”,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更在社交媒体断言“俄罗斯的帝国主义野心才是冲突根源”。 这场争论背后,是东欧国家与俄罗斯长达数百年的恩怨史。从18世纪俄国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到苏联时期对东欧的“铁幕”控制,历史创伤早已渗透进这些国家的安全神经。波兰前驻俄大使佩尔琴斯卡-纳文茨指出,东欧国家对俄的“不信任感”源于多次被侵略的痛苦记忆,而北约东扩更被视为抵御俄罗斯扩张的“安全盾牌”。但默克尔的批评者认为,这种“安全焦虑”反而加剧了对抗——北约自1999年起连续五轮东扩,将防线推进至俄罗斯家门口,芬兰、瑞典加入后,俄北方舰队进入大西洋的航道被北约全天候监控,波兰境内的“陆基宙斯盾”系统更让莫斯科感受到“古巴导弹危机”式的威胁。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分裂。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公开声援默克尔,称“若她仍在任,俄乌冲突或可避免”,因其“深知战争代价”;而欧盟内部则陷入争吵——美国虽支持对俄制裁,却暗中输送“海马斯”火箭弹,被解读为平衡地区冲突的“微妙姿态”;中国则连续强调“保护平民是底线”,获得卡塔尔等国致谢。更耐人寻味的是,北约东扩的“胜利”正暴露其内部裂痕:2025年6月北约防长会议上,美国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德国、匈牙利等国坚决反对,最终仅达成“2030年前逐步达标”的模糊共识。 这场冲突的本质,是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安全诉求的终极对决。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所言:“当北约在乌克兰部署‘爱国者’系统时,我们看到的不是防御,而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镜像。”而东欧四国对谈判的抵制,某种程度上成为压垮外交途径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无人机在俄乌边境的夜空划过,人类文明正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深陷消耗泥潭,还是携手走向对话新局?答案将决定21世纪的地缘秩序走向。而默克尔的言论,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冲突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历史阴影。
默克尔称东欧四国致俄乌冲突你怎么看 2025年10月3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匈牙
刘全福观天下
2025-10-10 18:51:2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