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竟为获奖破了戒酒规,只开了瓶廉价红酒,面对至高荣誉他直言 “有些不知所措”,这份反差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当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喜讯传到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外的一栋住宅时,88 岁的理查德・罗布森教授正和妻子一起在厨房准备晚餐。没有提前的预兆,没有盛大的期待,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为这位英国出生、扎根澳洲科研界数十年的学者,送上了一份迟到却厚重的人生礼赞。而他庆祝这份荣誉的方式,朴素得让人动容 —— 为这个特殊的日子,破例喝了一杯便宜的红酒,打破了自己因健康而立下的戒酒规矩。 当地时间 10 月 8 日,距离诺贝尔奖官方公告发布仅剩半小时,罗布森教授的家中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诺贝尔委员会告知他获奖的消息。没有欢呼雀跃,没有呼朋引伴,他只是平静地挂了电话,继续和妻子完成晚餐的准备。“那天晚上,我们做了鱼,吃完后我还和往常一样洗了碗。” 事后接受采访时,罗布森教授轻描淡写地描述着那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夜晚,仿佛那只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普通一餐。唯有提到那杯红酒时,他眼中才多了几分笑意:“最近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没喝酒,但今天不一样,就喝了一杯,很便宜的那种。” 这份不疾不徐的从容,恰是这位老科学家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人生态度。 即便已步入耄耋之年,罗布森教授的生活依然与实验室、讲台紧密相连。每天清晨,他会准时出现在墨尔本大学的校园里,要么在实验室里与年轻学者讨论实验方案,要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解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在学生眼中,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没有丝毫架子,总是耐心地解答每一个疑问,甚至会蹲在实验台前,手把手教大家操作仪器。“他总说,化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满可能性的探索。” 曾受教于他的学生回忆道。对于获奖,罗布森教授坦言自己的心情很复杂:“高兴是肯定的,但更多的是一种不知所措。我这个年纪,本以为人生会慢慢归于平淡,没想到还能遇到这样的大事,说实话,我有点承受不住。” 在美联社的镜头前,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刻意营造 “伟人姿态”,只做最坦诚的自己。 罗布森教授能斩获诺奖,源于他在 “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种新型分子结构,被业内称为 “化学界的魔法手提包”—— 它的多孔特性让其能在极小的体积内容纳大量气体,这一特性为解决全球环境难题提供了新方向。比如在清洁能源领域,MOF 材料可高效储存氢气,助力氢能源汽车的普及;在干旱地区,它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转化为可饮用的淡水;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它更是碳捕捉技术的关键材料,能有效减少工业排放。如今,MOF 材料已在全球多个领域落地应用,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罗布森教授数十年前在实验室里的一次偶然探索。“当时只是想试试不同分子的组合,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他曾这样调侃自己的研究,言语间满是对科学探索的敬畏。 此次与罗布森教授共同获得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还有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基教授。三位学者来自不同国家,却因对 MOF 材料的热爱走到一起,他们在科研路上相互交流、彼此启发,最终共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没有国界,我们只是在各自的实验室里,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罗布森教授在谈及合作伙伴时,语气中满是敬佩。 在墨尔本大学的同事们看来,罗布森教授的获奖是 “实至名归”。“他是个极其谦逊的人,从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成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泡在实验室里,和学生、同事聊化学。” 学校在评价他时这样说道,“他不仅创造了 MOF 的最初实例,更用自己的智慧和故事,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科研梦想。” 多年来,罗布森教授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同行的学术质疑,还是学生的奇思妙想,他都会认真对待,甚至会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自己的研究,只为让 MOF 材料的探索之路走得更远。 如今,站在诺奖的领奖台上,罗布森教授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对整个 MOF 研究领域的认可,“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如何让 MOF 材料的成本更低、应用范围更广,这些都需要年轻人去探索。” 未来,他计划继续留在实验室,一方面整理自己多年的研究笔记,为后人留下参考;另一方面,也想亲眼见证 MOF 材料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 一杯廉价红酒,一顿家常晚餐,一场跨越数十年的科研坚守 —— 理查德・罗布森教授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诠释了何为 “科学家的浪漫”。这份浪漫,无关名利,无关喧嚣,只关乎对热爱的执着,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世界的温柔改变。而这样的故事,远比诺奖的奖牌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值得被时代铭记。
2025年诺贝尔科学奖项尘埃落定,获奖者名单被美日英法等G7国家包揽,中国身影依
【2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