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上。” 陈赓问:“你谁家的孩子?” 一个18岁的女孩拿到了”政审不合格”的通知,父亲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她成绩优异却被拒之门外。女孩冲进院长办公室据理力争,这位开国大将看到她的那一刻愣住了——这眉眼,分明就是多年前那位战友的模样。一段因诚实而起的波折,牵扯出两代军人的生死情谊。 左太北1940年出生在太行山北麓,父亲左权是八路军副参谋长,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她出生不到三个月,百团大战即将打响,父亲就把母女俩送往延安。1942年5月25日,日军合围太行山区,左权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时头部中弹牺牲,年仅37岁,成为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那时左太北还不满两岁,对父亲没有任何记忆。 父亲牺牲后,母亲刘志兰后来改嫁。1957年到1959年,左太北寄住在彭德怀家中,彭德怀夫妇供她读书,承担一切费用,每月20元的抚养费都帮她存着。1950年,10岁的左太北参加父亲的移灵仪式,看到无数百姓含泪送别,她开始懂得民族英雄的意义。1952年六一儿童节,她在中南海向毛泽东敬献鲜花,毛泽东得知她是左权的女儿后,专门与她单独合影。这些经历让她从小就立志要像父亲那样报效国家。 1960年高考后,左太北满心期待哈军工的录取通知。她成绩优异,应该稳上哈军工,可等来的却是”政审不合格”。原来她在填写社会关系时,如实写上了二伯左棠的名字并注明”未联系”。这位二伯曾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后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左太北从未见过这位二伯,但她从小受教育要诚实,觉得应该如实填写。 女附中校长孙严建议她直接去找陈赓。左太北来到灵境胡同10号哈军工北京办事处,陈赓住在后面的院子里。警卫员不让她进去,她急得在门口大声质问。陈赓听到动静,让警卫员把女孩请进办公室,看到她时发现眉眼间竟与老战友左权颇为相似。 陈赓与左权是黄埔军校同期学员,两人在战场上并肩作战,情同手足。左权牺牲后,陈赓曾抱过襁褓中的左太北。得知眼前这个女孩就是当年的婴儿,陈赓激动地上前握住她的手说:“你是太北那丫头!都长这么大了!” 陈赓调来政审档案,看到左太北填写的二伯信息。他对左太北说:“你多填了个社会关系啊”,可转念又赞赏她的诚实。陈赓立即拨通招生办电话,语气严厉:“左权将军的功绩有目共睹,他的女儿成绩优异,你们凭什么在政审上不予通过?马上重新审核!”陈赓保证:“左权将军的女儿,谁敢不收?”不久后,左太北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陈赓次年就因病去世,未能再见到左太北。 左太北进入哈军工导弹系,1961年加入共产党,1965年毕业。她在哈军工的五年学习生活深深烙印在骨髓里,从不后悔作为女性在国防系统从事艰苦工作。毕业后她先后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单位工作,担任综合计划局副局长,直到60岁退休。 20世纪80年代,左太北负责三线企业搬迁,多次深入汉中、贵州、湖南等地调研,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事评价她”讷于言敏于行”,从不拿将门之后的身份炫耀,对待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只知默默奉献。左太北夫妇生活极其简朴,把积蓄用于扶贫,在北京连买房钱都要借,家里没装防盗门。 1982年,42岁的左太北收到母亲寄来的父亲家书,共11封。她多次泪流满面地读着这些信,说:“这是我第一次对父亲有了感性认识,原来我真的有一个那么爱我的父亲”。退休后她把精力投入整理父亲资料,主编了《左权将军家书》,撰写大量纪念文章。 2019年6月25日凌晨,左太北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在她的追悼会上,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三任总理送挽联致哀。她用一生践行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为国防工业默默奉献几十年,无愧于英烈之后的称号。 一张如实填写的表格差点改变命运,一位开国大将的仗义相助成就了一段佳话。左太北用79年的人生告诉我们,英烈的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你身边有这样的革命后代吗?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欢迎留言分享。
1950年,卫立煌在香港闲逛。冷不丁,身后有人喊:“这不是卫立煌吗?”卫立煌心里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