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气急败坏,筹谋了这么久的诺贝尔和平奖,竟然不颁给自己? 2025年,诺

理大国迷雾 2025-10-11 15:43:20

特朗普气急败坏,筹谋了这么久的诺贝尔和平奖,竟然不颁给自己?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爆出冷门,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击败热门人选特朗普摘得桂冠。 这一结果引发美国舆论地震,白宫通讯主任公开指责评委会“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而特朗普支持者则在社交媒体发起“抵制诺贝尔”运动。 特朗普更是气的直接吐槽:“他们就是找理由不颁给我” 可都说是和平奖了,特朗普二次任职也没干什么好事,有什么资格说需要找理由才有理由不颁给他呢? 为此次评奖,特朗普团队投入大量政治资本。 就是想在这一任抱着诺贝尔和平奖安稳结束任职,不然他贸易战没成功,俄乌没能停战,其实不是太没面子了。 从今年7月开始,特朗普先后致电印度总理莫迪、挪威财政部长斯托尔滕贝格等政要,讨论提名事宜。 其子埃里克在社交平台发起投票造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提交正式提名信,声称特朗普“亲手缔造和平”。 在奖项公布前48小时,特朗普还紧急宣布促成加沙停火协议,这种精准的时间把控被欧洲媒体称为“诺贝尔冲刺”。 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透露,最终获奖者早在10月6日就已确定,意味着这些最后一刻的努力并未改变结果。 美国民众的反应呈现严重两极分化,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76%的美国人不认可特朗普值得获奖,其中民主党支持者反对比例高达97%。 共和党内部也出现分裂,仅49%认为特朗普配得奖,另49%持否定态度。 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民众对特朗普“战争调停”宣传的怀疑,尽管他宣称解决七场冲突,但60%受访者对其处理俄乌冲突的方式给出负面评价。 而在奖项公布后,特朗普故作轻松地表示“获奖者打电话说替我领奖”,其调侃语气难掩失望。 马查多作为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她长期获得美国支持,国务卿鲁比奥曾称赞她是“坚韧爱国精神的化身”。 但此次获奖时机微妙,恰逢特朗普政府考虑对委内瑞拉动武之际。 诺贝尔委员会选择表彰马查多“推动民主过渡”的努力,实则是委婉否定美国的军事干预方案。 这种利用奖项影响地缘政治的套路早有先例,2023年奖项授予伊朗女权活动家纳尔吉斯·穆哈玛迪,就是对伊朗政权的施压。 历史表明,诺贝尔和平奖从未远离政治。 1906年,获奖者西奥多·罗斯福在调停日俄战争同时,正推行“大棒政策”干预拉美事务。 1973年基辛格因越南和平协议获奖,但战火实际持续了两年才熄灭。 这些案例都证明,和平奖往往成为大国政治的工具而非纯粹的道德标杆,特朗普的遗憾在于,他未能像奥巴马那样在合适时机获得奖项。 2009年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奥巴马奖项,是为鼓励其多边主义政策,而非基于具体成就。 此次事件暴露出美国软实力的衰退,当白宫通讯主任指责评委会“政治化”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却淡定表示“不清楚特朗普是否配奖”,这种反差显示美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主导权正在松动。 是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更是会玩,竟然是在提名截止后才表态支持特朗普,也就是想争相的支持一下特朗普,他们原本可以直接卖个好,可不知道是不是也看不惯特朗普,还搞了这么一手,有点搞人心态了。 随着新兴国家崛起,西方单独定义“和平”的时代正在终结。 正如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所言,评选标准始终回归诺贝尔遗嘱的本意,促进民族和睦与削减军备。无论特朗普是否认同,这套价值体系仍牢牢掌握在欧洲精英手中。 当特朗普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发泄不满时,真正的博弈早已超越奖项本身。 诺贝尔和平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各国在国际秩序中的真实地位。对于志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而言,这次挫败提醒他,有空搞政治还不如去做点事实。 诺贝尔和平奖确实和政治息息相关,要是特朗普真的想做点好事,那妥妥是他的,但他就是不干正经事,不说让俄乌停火,就是力压一下以色列让他们不要再继续进攻加沙剩余的地盘,那和平奖没准还真的发给他。 问题就是,他嘴上说着,私下钱也花了,可大家看不到一点诚意。 这次诺贝尔和平奖也是硬气的告诉了特朗普,这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他们要脱离政治威胁,否则就真成一个笑话了。 参考信源:2025-10-10 19:41·川观新闻——《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得主不是特朗》

0 阅读: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