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这次回中国,玩的不是以前“砸明星、霸屏幕”的老路子,而是偷偷往产业链里“扎深

先域番神 2025-10-11 15:58:11

韩流这次回中国,玩的不是以前“砸明星、霸屏幕”的老路子,而是偷偷往产业链里“扎深根”。近期一连串动作都透着“算长期账”的意思:拿下横店影城合作权,说要帮中国IP做全球运营——这可不是嘴皮子功夫,人家是想把“三国”“大唐”这些咱们的宝贝,用他们的工业化路子包装出去;把SM娱乐股权以12.9亿低价卖给腾讯音乐,看着像让咱们占了便宜,实则是借腾讯的流量入口,把韩国新歌、新团顺顺当当塞进中国市场;甚至收了亏损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扬言用韩国经验盘活——这算盘打得,隔着山海关都能听见响。 有人纳闷,韩流在西方不是挺风光吗?BTS在Billboard霸过榜,韩国文娱对北美出口额涨了10倍,单这一块就赚了160亿美元,养活15万从业者。为啥非得盯着中国?说白了,这是韩国人的“风险对冲”——欧美本土冒出不少学韩流模式的偶像团体,拉丁美洲公司挖走不少制作人,西方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他们能不急? 中国市场不一样,盘子大得能装下整个东亚,还有一堆没开发的本土IP,比如“西游记”“红楼梦”,对韩流来说就是块没啃过的“热乎馒头”,能不盯着?更关键的是,他们这次学会了“讨喜”——跟汉服品牌联名出周边,在KPOP MV里加水墨画风,用中国元素包装产品。比起早年直接推韩星专辑,这种“本土化+产业链绑定”的路子,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他们不想做“外来户”,想变成中国文娱生态里的“自己人”,这种渗透力比单纯输出内容更让人留意。 韩国敢这么赌,是30年养出来的“硬本事”。1994年就成立文化产业局,三星、大宇这些财阀砸钱建影视基地,低价租给从业者,甚至免费提供拍摄剪辑帮助;1998年定了“文化立国”战略,不管总统怎么换,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从没断过——2020年文化支出占政府预算1.24%,全球都算靠前的。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复制能力”:学日本做音乐榜单,挖瑞典团队写歌(前10首金曲有6首是瑞典人做的),TikTok流行30秒短视频,他们就把歌曲副歌全改成30秒——这就像“见招拆招”,什么火就跟着调整,从不会守着老一套。 咱们也没闲着,最近有中国公司学韩国线下应援模式,搞国漫角色见面会,人气不输韩星演唱会;还有人把练习生体系改成“中国风”,培养能唱京剧选段、跳古典舞的偶像——这才是聪明做法,把韩国经验当“工具”,用自己的内容填进去。毕竟,文化主权不是拒绝外来,是咱们自己的内容能满足自己人的需求。 可问题来了,当韩流偷偷往咱们产业链里“扎根”,咱们能不能用他们的“工具”,做出有中国魂的东西?韩国用30年建成体系,咱们可以慢慢打磨,但你说,当韩流想变成中国文娱的“参与者”,咱们能守住自己的“魂”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