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2 14:49:27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2025年伊朗航天研究所的会议室里,瓦希德正指着屏幕讲解。屏幕上一边是北斗信号覆盖图,一边是本土导航组网规划。“先用北斗稳基础,自研系统要跟上节奏。”他对着团队强调。 窗外,新太空港的塔吊正吊装卫星部件。一场“短期借力、长期自主”的导航布局,已在这里推进多年。   瓦希德刚任所长时,面对的是LPS项目停滞的困境。制裁导致芯片断供,团队连基础的卫星姿态控制器都难配齐。“先从卫星监测入手,慢慢积累导航所需的核心技术。”他定了方向。 他们研发出Nasir-1导航仪,能精准定位在轨卫星位置。这成了如今自研导航系统的技术基石。   2023年Noor-3卫星发射成功那晚,瓦希德留在实验室到凌晨。他反复查看卫星传回的5米分辨率图像,标注关键技术参数。“这颗星的定位模块,是自研系统的重要试验。”他对助手说。 也是在这晚,伊朗军方传来消息:试用的北斗设备抗干扰性达标。两者的技术验证同步推进,成了后续接入北斗的关键铺垫。   2020年法赫里扎德遇袭事件后,瓦希德接到紧急任务。伊朗通信部要求他团队评估“摆脱GPS依赖”的可行性。他们梳理出核心痛点:军用定位频繁中断、关键人物安全受威胁。 “北斗的全球覆盖和抗干扰能力,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报告里写道。这份报告,成了伊朗决定接入北斗的重要依据。   2024年3月,Simorgh火箭升级版首飞成功的现场。瓦希德手里攥着卫星入轨参数表,比任何人都紧张。这枚火箭一次送三颗卫星上天,验证了多星发射能力。 “自研导航需要组网,多星发射技术必须突破。”他在发布会上说。也是这次发射后,中国航天团队主动提出技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北斗适配。   2025年5月,伊朗“北斗过渡计划”在农业领域落地。德黑兰郊区的麦田里,农民用北斗导航终端规划播种路线。“以前用GPS,到了山区就没信号,现在全程稳定。”一位老农说。 瓦希德团队专门派人收集这些民用场景数据。“民用反馈能帮我们优化自研系统的算法,少走弯路。”他在调研笔记里写。     2025年9月Chabahar新太空港启用当天,瓦希德全程盯着发射。首枚火箭从这里将通信卫星送入赤道轨道,他松了口气。“这个港口能发射高倾角卫星,正好适配本土导航组网需求。”他解释。 当天下午,港口的雷达站就监测到伊朗军舰用北斗信号巡航的数据。军用、民用、航天发射的北斗应用,至此形成闭环。     如今,瓦希德每天早上都会先查看两项数据。一是北斗在伊朗各领域的应用率,目前已达35%;二是自研系统的研发进度。团队里的年轻工程师占比超60%,每天都有新的技术突破。 伊朗街头的电子屏常播放北斗助力农业、港口的新闻,也会报道卫星研发进展。瓦希德在最新一次采访中说:“三到五年内,伊朗人会用上自己的导航。” 而此刻,他办公室角落的北斗接收器仍在运行,指示灯稳定闪烁,为这场自主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GPS频繁中断,伊朗高官:希望接入中国北斗,更安全

0 阅读:83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