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大陆再忍美国半年,杀手锏就能生效!”9月20日,台湾退役将领帅化民的这番话,讲得实在太直白,也太实在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的恫吓,而是基于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本土那点稀土库存,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顶天了也就能再撑半年。帅化民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旦库存见底,美国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在未来八年之内,都可能拿不出像样的新式武器。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只要掰开揉碎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链条坚如磐石。很多人以为稀土就是土,挖出来就能用,这可是天大的误会。稀土之所以“稀”,不在于矿藏稀少,而在于分离和提纯技术的极端复杂。美国不是没有稀土矿,加州的山口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地。 但问题在于,他们把挖出来的矿石,几乎全部要送到中国来进行加工,变成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和金属,才能用于尖端制造。 这就好比,你家里有全世界最好的面粉,但没有会做面包的师傅和烤箱,你还是只能吃生面粉。中国,就是那个掌握着秘方和烤箱的“面包师”。 现在,帅化民所说的“半年库存”,指的正是这种经过精加工的、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的“面包”。一旦这批存货耗尽,美国的F-35战斗机生产线、导弹制导系统工厂、以及各种尖端雷达的制造车间,都将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 现有的武器或许还能维持,但任何新型号的研发和量产都会被按下暂停键。一个国家的军事科技要是停滞八年,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装备的代差,更是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 那么,为什么帅化民会说“再忍半年”?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耐心的博弈。中国并非要立刻“断供”,而是选择了一个最精准的时机。这半年的窗口期,正是留给美国自己去“折腾”的时间。 我们看到,美国上上下下都在疯狂地推动稀土产业链的“本土化重建”。MP Materials公司获得了国防部的巨额投资,誓言要在美国境内建立完整的加工能力。各种口号和计划铺天盖地,仿佛明天就能解决问题。 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杀手锏”生效的关键。建立一个成熟的稀土产业链,远非砸钱就能搞定。它需要几代工程师积累的经验、配套的化工体系、庞大的能源供应,以及能够承受一定环境成本的决心。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这半年的“忍耐”,就像是在看一场考试,已经把答案和公式都收了起来,现在就看美国学生能不能在限定时间内,自己把整本教材重新推导一遍。从目前来看,这场考试的难度,远超华盛顿的想象。 更深层的伏笔在于,中国不仅控制着当下的产能,更通过技术封锁,堵死了别人走捷径的可能。此前中国商务部修订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已经将稀土的提炼、加工技术牢牢锁死。 这意味着,美国不仅无法从中国买到“面包”,甚至连“烤箱”和“食谱”都买不到了。他们只能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而这条河,中国已经摸了几十年。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贸易争端,演变成一场关于国家工业体系和科技韧性的终极考验。当“杀手锏”的倒计时开始滴答作响,世界都在屏息观望。那么,美国真的能在半年内创造奇迹,凭一己之力重建一条完整的稀土长城吗? 还是会被迫回到谈判桌,接受新的游戏规则?当技术成为最硬的通货,未来的大国竞争,又将呈现出怎样一番全新的格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美国出手在先:只要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就不能卖给中国。中国反制在后:只要用中国稀
【13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