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10月13日发文写道:“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中国不希望陷入经济大萧条,我也不希望。美国想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它!” 2025年10月1日凌晨,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争议第三次陷入停摆,75万联邦雇员被迫停薪休假,德州军事基地的军人家属凌晨五点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画面,被美国海军官网当作“生存指南”置顶。 更致命的是,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测算,每停摆一周,美国GDP损失高达150亿美元,而全球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更直接:中国在前三季度累计减持超1000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14年来最低,日本、英国等传统盟友也纷纷抛售美元资产。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特朗普与民主党控制的州政府之间持续半年的“治安战”。9月28日,特朗普曾宣布派遣军队进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理由是“保护移民设施免受ANTIFA恐怖组织攻击”。 但此举被批评为“将军队用于国内政治斗争”——波特兰正是民主党的重要票仓。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发推前一周,美国农民协会刚向白宫递交联名信,控诉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大豆出口受阻,超过60%的农场主面临破产风险。这些曾经坚定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如今要求政府在10月31日前兑现100亿美元的援助承诺。 特朗普的推文看似突兀,实则暗藏多重算计。从表面看,这是对4月“关税反击战”的回应——当时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导致美国农业机械价格暴涨40%,俄亥俄州的玉米种植户被迫将30%的耕地改种大豆。 但从深层看,这更像是一场“危机转嫁术”:当美债被全球抛售、盟友加速“去美元化”时,特朗普需要制造一个“共同敌人”来凝聚国内共识。他刻意将中美经济关系简化为“合作避免大萧条”,却绝口不提自己曾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的竞选承诺。 这种“选择性叙事”在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23%,其中美国对华出口减少31%,而中国对美出口仅下降12%。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量同比增长45%,苹果公司则将15%的iPhone17生产线转移至越南——这些“用脚投票”的资本,比任何推文都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方面的回应则保持着一贯的克制。10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都损害双方利益。” 这种表态与2025年2月特朗普首次内阁会议上的发言形成微妙呼应——当时他曾表示“希望中国在美国投资,中美关系将非常好”,但三个月后就签署了限制对华半导体投资的行政令。 如今,当特朗普再次抛出“合作”的橄榄枝时,全球市场都在观察:这是真心实意的政策转向,还是为缓解国内危机而临时拼凑的“缓兵之计”? 就在他发推的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刚宣布将10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而五角大楼则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速“去中国化”供应链改造。 这场推文引发的舆论风暴,本质上是美国内部治理危机与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的交织。当75万联邦雇员的工资单与德州军属的救济队伍形成鲜明对比,当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突破35%,特朗普的“示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精英在“维护霸权”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挣扎。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场推文风波最值得思考的或许是:当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合,任何试图通过“脱钩”或“施压”改变现状的尝试,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毕竟,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合作需要诚意,而不是口号。”您觉得,特朗普这次是真的想合作,还是另有所图?
外媒都看傻了:中国对美态度咋突然这么硬?特朗普政府72小时连出三拳搅台海,又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