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发声:中美争端应该由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负责,并且应该辞职。 10月12日,港媒发表社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应该为中美争端负责,并应该主动辞职。指出,美国在稀土方面的新规出台很不凑巧地与美国国会通过限制对华投资的新规相吻合,美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新规有多尴尬。 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表示,他的团队没有预判到中国会采取这样的反制措施,事实上更大的问题是美国的短视战略首席顾问卢特尼克。 社评的核心论点,围绕着两件几乎同时发生的大事展开。一边是美国试图在稀土供应链上另起炉灶,出台了一系列新规,意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另一边则是美国国会山紧锣密鼓地推动限制对华投资的新规,目标直指中国的尖端科技领域。这两件事的时间点重合得如此微妙,很难不让人联想在一起。 港媒认为,这并非巧合,而是一套精心策划的组合拳,而挥出这套拳法的人,正是卢特尼克。他被视为美国对华“短视战略”的首席设计师。 这套战略的尴尬之处,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就在美国以为自己的双管齐下能够稳操胜券时,中国的反制措施悄然而至,而且直击要害。 中国宣布对镓、锗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材料在半导体、通信设备和国防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招棋,让美国原本看似周密的计划瞬间变得被动。 美国商务部的稀土新规还没来得及产生实际效果,却发现自己在更关键的领域被“卡住了脖子”。这种局面,用港媒的话来说,就是“尴尬”得无以复加。 更让这场战略博弈显得戏剧性的是,特朗普本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坦言,他的团队完全没有预判到中国会采取如此迅速且精准的反制措施。 这句话无异于公开承认了战略上的重大失误。那么,作为团队的核心顾问,卢特尼克的角色就变得格外微妙。 一个以战略眼光著称的顾问,却没能看到对手最有可能的反应,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问号。港媒抓住这一点,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他,认为他的金融背景让他习惯于从交易和短期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却缺乏处理复杂国际地缘政治博弈所需的远见和耐心。 卢特尼克的履历确实光鲜,作为知名金融公司Cantor Fitzgerald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多年,以果断和强硬著称。然而,商场的逻辑和国家间的战略博弈截然不同。 在商场,一次失败的交易可能只是财务报表上的一个数字;但在国际关系中,一次误判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将一个习惯了快进快出、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金融家,放在需要深思熟虑、长远布局的商务部长位置上,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错配。港媒的批评,正是抓住了这种背景上的错位,来解释其战略上的“短视”。 这场争端的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担忧。美国的制裁和限制措施,往往基于一种单方面的预期,即对方会在压力下屈服。但现实是,任何大国都有其反制的底牌和工具。 当美国挥舞大棒时,也应该预见到对方同样会亮出自己的武器。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博弈推演都没有做到,那么所谓的“战略”就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设想。 卢特尼克所设计的这套方案,恰恰暴露了这种思维上的盲区,过于自信,却忽视了对手的反应能力和决心。 如今,卢特尼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港媒的“辞职”呼声,虽然代表的是一种外部声音,但也折射出美国内部对于当前对华策略有效性的深刻质疑。 将所有责任推给一个人或许有失公允,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在处理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系时,所面临的迷茫和困境。 当强硬的言辞和限制的手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反噬自身时,下一个问题自然会浮出水面:这条路,真的走对了吗? 或许,这不仅仅是卢特尼克一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美国战略界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难题。对于这件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一个人的去留,真的能改变一场大国博弈的走向吗?
中国越是强大、越是强硬,美国抛弃台湾就越明确。近日,美国驻华大使戴维·珀
【3评论】【1点赞】
用户11xxx12
蛇鼠一窝,会有好鸟吗
寂寥客
这文章写得好
linwenquan
傲慢的美国政客即蠢又坏,但是别高估了自己更别低估中国
用户10xxx46
美国政客屎壳郎醒醒吧,你是吓不倒中国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用户10xxx37
美国政治集团不懂道家,道家讲究整体与长期性,美国这帮大傻逼只看眼前追求短期效益!
倦鸟
救不了美国
夏天到了容易冷
主要还是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
用户58xxx53
这是给特朗普找个台阶?
忠逆
美部长之间没协调,互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