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

阿秋手作 2025-10-13 14:19:28

[太阳]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15秒后,她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手套是完好无损,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五秒钟却宣告了她的“死刑”! 1996年8月14日,在达特茅斯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两滴试剂从移液器上掉了下来,它无色无味,看起来毫无威胁。 可谁能想到,仅仅0.1毫升的剂量,就能给人带来致命的风险,当时维特哈恩戴着标准的乳胶手套,但这种液体,凭借其亲脂的特性,只用了大概15秒,就轻易穿透了这层薄薄的屏障,然后是皮肤,直接进入血液。 而这种毒素最终侵蚀了大脑,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而最阴险的,是它的耐心,在入侵得手后的一百多天里,维特哈恩毫无感觉,生活如常。 直到1997年1月,当她开始走路摇晃,说话含糊不清,视力也模糊起来时,这位重金属毒理学专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中毒了,可一切都太晚了。 检查结果出来,她体内的汞含量已经高到无法想象,医生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螯合疗法,想把毒素排出来,但都失败了,神经系统的损伤早已铸成,任何治疗都只是徒劳。 维特哈恩的悲剧,其实是整个科学安全体系的一次集体性失败,最讽刺的是,她本人就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她的专业知识在这次事故中却没能保护她,这恰恰说明,问题不出在个人,而是当时整个科学界都存在着致命的知识鸿沟。 这道鸿沟,体现在那些本该是“盾牌”却失灵的工具上,化学品的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写得含糊不清,人人都信赖的乳胶手套,在二甲基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反而给使用者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凯伦·维特哈恩的离去,给科学界带来了剧烈的震动,也催生了一场彻底的安全革命,人们紧急重新评估了所有防护装备,最终发现,只有塑料层压手套这类特殊材料才能有效阻挡二甲基汞。 从那以后,“双层手套”成了处理这类高危化学品的新标准,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也迅速行动,更新了安全指南,并将达特茅斯学院告上法庭,问责从此有了先例。 凯伦的丈夫莱昂,成立了“凯伦·维特哈恩纪念基金”,用来支持女性科学家,并推动实验室安全教育,这让她的名字,从一段悲伤的过往,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安全警示符号。 信息来源:2022-07-10 环球科学《几滴漏在手套上的试剂,杀死了一名博士生导师》

0 阅读:156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