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9年,一队解放军陆军战士,列队登上一艘海军舰艇参观。当一个班的战士

阿秋手作 2025-10-13 15:14:18

[微风]1949年,一队解放军陆军战士,列队登上一艘海军舰艇参观。当一个班的战士走进一个舱室时,军舰上的水兵突然关闭水密舱门,把这个班锁进了舱内。虽然陆军战士携带了步枪和手榴弹,但面对坚固的水密舱门这些武器毫无用武之地。最后,哗变军舰挟持着这些解放军逃去了台湾。 当时人民海军的舰艇和船员,都来自起义的国民党海军舰队,航海、作战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这些原国民党海军官兵手里,而人民解放军大部分是从陆军转过来的,不仅不会操作舰船,有些甚至连船锚是什么样、有什么用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登上舰船,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安全交给了别人 —— 就算带着步枪、手榴弹,只要对方把舱门关上,限制了部队行动,这些武器也起不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部分原国民党军官还想着蒋介石,看不起解放军官兵,觉得他们“没文化、不懂海军”,所以舰船发生哗变的风险很大。 哗变事件发生后,上级一开始的应对办法很直接:让解放军人员登舰时必须带齐武器,而且不能集中待在一个地方。 但这个办法只能暂时防止哗变,解决不了根本矛盾,反而让两批人之间的距离更远、更不信任对方。 面对这样的难题,海军司令张爱萍判断得很清楚,他说当时的情况就像 “两个有缺陷的人一起过日子”:解放军缺海军技术,原国民党官兵缺正确的思想和作风,双方必须互相依靠才能推进海军建设。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平衡权力:舰长负责舰船的技术操作和指挥,决定船往哪开、怎么作战;但涉及舰船发展、人员思想、重大决策等重要事,最终得由政委决定。 这样做能确保军事指挥和政治方向不偏差,也能让舰船的行动符合要求,在两批人还没建立信任的时候,先用制度把大家的行动规范起来,才能保证海军的建设能正常推进。 但制度是固定的,人的想法是灵活的,要真正消除两批人之间的隔阂,还得靠实际行动拉近关系。 张序三原本是陆军指导员,只上了六年小学,因为文化水平相对高一点,被当作 “知识分子” 派到 “黄河号” 登陆舰当政委。 他刚上舰,就看到黑板上写着 “政治干事是特务” 的话,又委屈又生气,差点不想干了,这时候,他的上级大队长傅继泽对他说 “我们不干谁干?”,他才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件事必须做好,于是开始用和旧军队不一样的方式开展工作。 作为政委,张序三主动放下身份,向原国民党的普通士兵请教航海技术,经常问 “这个设备怎么用”“这个操作该怎么做”,用谦虚的态度打破了旧军队里等级森严的规矩。 旧军队里有很多小团体,派系之间关系不好,张序三就先从人数最少、最受排挤的山东籍官兵入手,用真诚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再慢慢协调其他派系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 他还和起义官兵一起吃饭、一起住宿,没有当官的架子,利用吃饭、在甲板上巡查的时间和大家聊天,不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聊 “为什么要打仗”“为谁打仗” 这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日常的交流,起义官兵对解放军的戒备和抵触慢慢减少,最后放下偏见,真心教解放军航海和作战技术,两批人之间的不信任终于解决了。 正是因为从上到下都建立了信任、统一了思想,新生的人民海军才有了发展的动力,之后,海军才能用商船改造的、装着苏联火炮的简易舰船,完成长江口的扫雷任务;在一开始造船失败、船翻了的情况下,继续研发,最后造出了自主设计的 “八一艇”。 后来,国家花了相当于17吨黄金的钱,从苏联买了四艘驱逐舰(也就是大家说的 “四大金刚”),海军的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而当年差点放弃的张序三,也在海军建设中不断进步,最后当上了其中一艘驱逐舰的舰长,后来还升到了海军副司令员。 回头看这段历史,正是解决了两批人之间的猜忌和隔阂,才形成了人民海军的核心精神,才为后续中国的海军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军事网 早期海军建设》

0 阅读:141

猜你喜欢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