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是草木皆兵。 FCC(联邦通讯委员会)刚刚要求,把所有的中国电子产品,从美国电商网站下架,包括智能手表、摄像头。 FCC给出的理由听着挺唬人,说这些从中国来的电子产品,能让中国厂家随时掌握美国人的情况。 这话听着有点站不住脚,要知道现在市面上的智能设备,不管是哪国牌子,基本都得收集用户数据,但合规的厂家都会严格遵守当地隐私法规,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美国市场上在售的中国智能手表,早就通过了美国相关部门的安全检测,数据存储和传输都有明确的加密措施,哪来的“随时掌握”一说。 可FCC不管这些,非要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把正常的商业产品和所谓的“情报风险”绑在一起。 这波操作让美国电商平台犯了难,不少平台上,中国品牌的智能手表销量一直不错,性价比比本土品牌高不少,突然下架意味着要损失一大块营收。 更委屈的是美国消费者,之前不少人就爱买中国产的智能手表,功能全还不贵,现在想下单都找不到链接,只能去买更贵的其他品牌。 有美国科技媒体算了笔账,要是真把所有中国电子产品都清出电商平台,美国消费者买智能手表的平均支出可能要涨三成以上,摄像头这类安防产品的价格也得往上飘。 FCC这举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冲着中国科技企业来的。 这些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快,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领域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美国本土企业有点招架不住,就想靠行政手段把对手挤出去。 可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也违背了美国一直标榜的“自由贸易”原则。 之前美国就对中国的5G设备、智能手机搞过限制,现在又把主意打到智能手表、摄像头这类小件产品上,说白了就是怕中国科技产品抢了他们的市场。 有意思的是,FCC拿“数据安全”说事,可美国自己的科技公司,之前多次被曝光滥用用户数据,甚至把数据交给情报部门,怎么不见他们对自家企业下狠手。 有美国隐私保护组织站出来质疑,说FCC的这个决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只是单方面的猜测,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不是真的为了保护消费者数据安全。 不少美国科技行业从业者也觉得这事儿不靠谱,有位在硅谷做智能硬件研发的工程师就说,现在的智能设备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很成熟,中国厂家根本没机会“随时掌握”用户情况,FCC这么做纯粹是小题大做。 这波下架潮还影响到了美国的中小经销商,有些经销商专门做中国电子产品的代理,靠给电商平台供货谋生,现在产品下架,他们的库存卖不出去,资金链都快断了。 有经销商吐槽,之前进了一批中国产的智能手表,本来想着年底冲销量,结果刚到货就赶上FCC的禁令,现在只能堆在仓库里,连退货都找不到门路。 更离谱的是,有些明明是在中国生产,但品牌属于美国本土企业的产品,也被误判成“中国电子产品”给下架了,搞得企业不得不花时间去跟FCC解释,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 FCC这波操作还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少其他国家的电商平台开始观望,担心美国的做法会影响到全球市场,甚至有些国家也跟着起了歪心思,想效仿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搞限制。 可中国电子企业也不是软柿子,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强和美国相关部门的沟通,提供更多数据安全证明,争取恢复上架;另一方面也在拓展其他市场,把更多精力放在欧洲、东南亚这些地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有中国智能手表品牌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向FCC提交了详细的产品数据安全报告,证明产品符合美国的所有法规要求,希望能尽快恢复在美销售,但同时也做好了长期应对的准备,不会因为美国的限制就停下发展的脚步。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电子产品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三成,尤其是在智能穿戴领域,份额接近四成,这种市场地位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撼动的。 FCC想靠下架来打压中国电子产品,最终可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美国电商平台丢营收、消费者多花钱、本土经销商受损失,反而给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创造了机会。 毕竟现在的市场是全球化的,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的性价比和质量,不是看产地或者政治标签,强行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的产业和消费者。 要是FCC不及时调整策略,继续这么草木皆兵搞限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国科技产品主动放弃美国市场,到时候美国消费者想再买到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