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时间已过,中方推迟通话,特朗普口风变了:美国想帮助中国 两天前还在放狠话、扬言要加征100%关税的特朗普,突然变了口风,说“美国想帮助中国”?怎么回事? 事情的起点,要从10月初中美关系的几波“交锋”讲起。9月12日,美国刚把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扔进了限制名单,理由还是老掉牙的“国家安全”,但这一次,中国没客气。 10月9日,中国宣布对稀土和超硬材料的出口设限,直接捏住了美方的“命门”。稀土不是稀罕物,但全球90%的加工能力都在中国,这下美方是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10月10号,特朗普发了条社交媒体,语气相当不客气:“如果中国不取消这些限制,我们将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这不是简单的威胁,这是带着时限的“最后通牒”。而这通牒的时间节点,正好卡在10月底的APEC峰会前,明摆着是给中国施压,让中方在会议前低头。 可中国这次的回应,既不激烈,也不退让——选择了推迟通话。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抱怨,说中方突然中断既定沟通,“事先也没打招呼”,让美方措手不及。 这时候,特朗普的态度开始变了。就在那天晚上,他又发了一条推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中国只是心情不好。”还补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美国想帮助中国”。 这语气,和两天前的“贸易战火力全开”,判若两人。 中方推迟通话,等于把主动权握在了手里,美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喊了这么大声,对方却根本不接招。这种“被晾着”的感觉,让美方心里发毛。 尤其是稀土这张牌,中国一旦真正打出来,美国很多关键产业都会受冲击。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8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这不是“吓唬人”,这是现实。 副总统万斯当天也出来打圆场,说希望中国“选择理性道路”。这话听着像是在劝和,但字里行间透着底气不足。 而特朗普那句“想帮助中国”的话,听上去像在示好,但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更像是一次外交上的“装样子”。 前脚刚说要帮助中国,后脚又对中国企业“补刀”,美国财政部刚刚宣布新一轮技术出口禁令,直接波及到中国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多家企业。 说是想帮忙,其实是在给自己争取谈判筹码。10月底的APEC峰会,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舞台,美国不希望局势彻底失控,但又不愿意真正让步。于是就有了这场“两天变脸”的小剧场。 对比来看,中方的策略就稳得多。稀土新规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早就有迹可循的一步棋。 中国商务部早在8月就提出要“强化关键资源出口管控”,而这一次的措施,只不过是把话说清楚,把规则立起来。 再加上中方有意推迟与美方的沟通,不是冷漠,而是冷静。用“拖一拖”来试探美方的底线,结果证明:有效。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政策摩擦,而是一次经济结构上的较量。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靠低价竞争,而是技术加工链的完整。 而美国想靠加税来破局,几乎不可能奏效。就像你想用水枪去扑灭一座油田火灾,动静大,但效果差。 特朗普这一套“先威胁再示好”的策略,是他一贯的谈判风格,但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对手时,效果越来越有限。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特朗普表面上在“安抚”中国,说要帮助,但市场却并不买账。 华尔街的分析师普遍认为,这种言论只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情绪,不代表美国政策真的会转向。 毕竟,从9月到10月,美国已经连续三轮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出手,怎么可能突然就“释出善意”?这就像是打了一顿后,再递个冰袋,说“别生气了”。 说到底,特朗普的“变脸”,不是因为他突然想通了,而是因为他发现,对中国“硬到底”,不见得能占到便宜。中国不是吓大的,也不是靠让步换和平的国家。 这一次的“推迟通话”,就像是一个沉稳的“反击信号”——不是不想谈,而是不接受带着威胁的谈判。 APEC峰会马上就要开了,台前台后都在排兵布阵。是握手言和,还是继续交锋,还得看这中美两国谁能拿出更务实的态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再多的口头“帮助”,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尊重。 两天时间,一场外交心理战打得精彩。中方的“慢半拍”,成了美方态度转变的催化剂。 这场博弈,不靠谁声音大,而比谁更沉得住气。
特朗普怒吼稀土,中国淡定回应,他到底怕什么?特朗普最近又在社交平台发火,说中
【1评论】【1点赞】
用户12xxx75
老特天天晚上发梦都想中国死!说成是发梦都想帮中国?[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哭着笑][哭着笑][哭着笑]
读你
老特说反了,是我们想帮助美国才对,因为控制了稀土出口美国,没了稀土美国就造不了那么武器,没了武器威慑他们就不敢欺负小国,不敢到处惹事,世界警察就得退回内陆,减少了开支,国内有钱发展,造福国民,这这东大都帮美国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