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这信托基金,才叫把人心看透了!2003年她走后,遗嘱写得明明白白,母亲每月

幕沧小澜 2025-10-13 16:48:29

梅艳芳这信托基金,才叫把人心看透了!2003年她走后,遗嘱写得明明白白,母亲每月领7万生活费,后来通胀涨到25万港币,一年300万够不够花?可梅妈偏不满足,一次次打官司想把遗产全拿走。   百岁高龄被申请破产的老人,本该是椅前茶香、安享天年的模样,却成了法庭文件上的被告。 当人们得知她是梅艳芳的母亲覃美金时,这场长达二十年的信托纷争再次被翻出,人们才意识到,这场故事的尽头,并非财富的归属,而是亲情的崩塌。 2003年,梅艳芳离开人世,那一年她只有四十岁。她留下的不只是光影中的舞台,也有一份计划周密的信托基金。 她知道母亲花钱冲动,于是在病重时委托银行管理全部遗产,每月给母亲发生活费,还安排了司机和佣人照顾起居。 所有安排,在旁人看来妥帖又体面,可这份“规矩的爱”,恰恰成了母女纠纷的开端。 梅艳芳走后的第四天,覃美金就牵着儿子梅启明走进法院,要求把女儿遗嘱推翻。理由是女儿在立遗嘱时受药物影响,心智不清。 可证据显示,梅艳芳脑子极清楚,她知道母亲的脾气,也知道那笔遗产若一次性交到她手上,很可能转眼成空。法院最终裁定遗嘱有效。 判决下来后,覃美金并没有罢休。她一次次上诉,一次次被驳回。信托基金考虑到物价上涨,甚至自动把她的月供从七万调到二十五万港币,一年能拿到三百万,这在当时已是优渥的收入。 但覃美金依旧嫌不够。她以各种理由索钱环游世界、办寿宴、预支未来十五年的生活费,总共要七千多万。 法院时而批准一点,更多时候直接拒绝。可是每一次诉讼,不管输赢,律师费都从信托的钱里扣,梅艳芳留下的资产就这样在漫长的官司中被不断蚕食。 起初,这场争钱的戏码还像是母子齐心。梅启明站在母亲身边,一同喊着“女儿的遗产就是咱们的家产”。 母子二人互相怀疑、指责,甚至公开闹翻,到最后,梅启明跑到法院要求与母亲断绝关系,只因为“她不给我分生活费”。 到了2024年,覃美金已经百岁。新闻报道说,她因拖欠多年律师费被申请破产。那时,信托基金所剩的钱只够维持她在养老院的基本花销。 当年的司机、佣人早已离去,她身边只剩寥寥无几的陪护。追了半生的钱,终究没能留下;拼了半生的力气,也让家人各自散去。 回头看梅艳芳的安排,似乎每一步都想得很清楚。她想把母亲的余生托付给制度,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她的信托像一堵冷静的墙,守住母亲的生活底线,却保不住亲情的裂缝。 母亲没能理解这份设计背后的用心,而漫长的争夺,让制度与亲情相互对峙,最后都输给了时间和欲望。 这场故事没有赢家。梅艳芳想用理性保护母亲,最终留下一地悲凉。覃美金在金钱的执念里走完余生,从当年的“明星母亲”变成负债累累的老人。 那笔遗产,没有换来更好的生活,也没能延续亲情。钱能养人,却保不住房间里的温度。 制度能固守底线,却难救一颗执拗的心。梅艳芳的信托在法律上是成功的,在亲情上,却成了无人能解的悲剧。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