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大后方生变?俄罗斯发狠,中国已经做好打算,蒙古被踢出局?在中俄夹缝中生存的蒙古国,为何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以前俄蒙关系这么好,最近这几年,大俄做生意甚至都不考虑蒙古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要知道以前俄蒙关系可不是这样,苏联时期蒙古就跟俄罗斯走得特别近,连经济体系都深度绑定。可这几年风向变了,俄罗斯不管是搞能源合作还是修基础设施,好像都不怎么把蒙古放在优先选项里,这背后的门道其实挺多的。 先看能源这块,蒙古本来手握不少好牌,它地下埋着大量煤炭和铀矿,以前俄罗斯还会帮着它开发、找销路。但现在俄罗斯自己的能源出口重心都在往东方转,尤其是跟中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俄罗斯直接修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把天然气从西伯利亚直接送到中国东北,这条管道完全绕开了蒙古。以前蒙古还盼着能当“能源中转站”,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基本落了空。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早就开始多元化布局能源进口渠道。除了从俄罗斯直接进口,还跟中亚国家签了不少能源协议,蒙古在能源供应链里的位置自然就没那么重要了。 再说说基础设施,这可是蒙古国的软肋。蒙古的铁路和公路大多还是苏联时期修的,这么多年过去早就老化得不行。以前俄罗斯还会时不时给点援助修修补补,现在俄罗斯自己都在集中精力搞远东地区的基建,比如改造远东港口、修跨西伯利亚铁路支线,都是为了更方便跟中国做贸易,哪儿还有精力管蒙古的基建需求。 中国这边更实在,直接跟俄罗斯合作搞“滨海1号”“滨海2号”物流通道,货物从中国东北出发,通过俄罗斯远东港口就能出海,根本不用经过蒙古。蒙古以前想靠“中蒙俄经济走廊”沾点光,现在这条走廊的核心线路基本都是中俄直接对接,蒙古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还有贸易结构的问题,蒙古的经济太单一,主要靠卖矿产资源过日子。以前中国还会从蒙古进口不少煤炭,但这几年中国开始推进“双碳”目标,对煤炭的需求有所减少,而且还找到了更稳定的货源,比如澳大利亚、印尼的煤炭,价格和运输都更有优势。 俄罗斯这边更不用说,自己就是矿产资源大国,煤炭、铁矿石产量都很高,直接就能满足中国的需求,根本没必要通过蒙古转手。蒙古的矿产本来就因为运输成本高、品质不稳定没什么竞争力,现在中俄直接贸易越来越频繁,蒙古的生意自然就不好做了。 蒙古自己也犯了不少错,比如之前在一些合作项目上反复无常。好几年前中国想跟蒙古合作修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都已经谈得差不多了,结果蒙古突然变卦,一会儿担心环保问题,一会儿又怕“过度依赖中国”,最后项目不了了之。 俄罗斯那边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之前想在蒙古建铀矿开采基地,蒙古也是拖了好几年没下文,等蒙古想通了再找俄罗斯,俄罗斯早就把目光转向了哈萨克斯坦,毕竟哈萨克斯坦的铀矿储量更大,合作起来也更省心。 反观中俄之间的合作,不管是能源、基建还是贸易,都是说干就干,效率特别高。比如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从谈判到开工再到通气,没几年就搞定了。这种高效的合作模式,跟蒙古的拖沓形成了鲜明对比,俄罗斯自然更愿意跟中国合作。 还有地缘政治的因素,以前蒙古还能靠着“平衡中俄”找存在感,一会儿亲近俄罗斯,一会儿又向西方示好。但现在中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都达成了高度共识,蒙古的“平衡术”越来越不管用了。 西方那边也靠不住,之前美国和欧盟还对蒙古抛过橄榄枝,说要给援助、搞合作,但大多都是口头上的承诺,没什么实际行动。蒙古盼了好几年的“第三邻国”战略,最后也没见到什么效果,反而因为跟西方走得太近,让中俄都对它多了几分警惕。 中国这边早就看清了局势,在跟蒙古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深化中俄合作上。比如在农业领域,中国跟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种大豆,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稳定供应链。在科技领域,中俄联合研发的大项目越来越多,根本不用依赖第三方。 俄罗斯也明白,跟中国合作才是长远之计。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基建技术,俄罗斯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双方互补性极强。这种强强联合,自然就把蒙古的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 现在的蒙古国,手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筹码,经济又一直不景气,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连本国的日用品都要靠从中国和俄罗斯进口。以前还能靠中俄之间的“中间位置”刷点存在感,现在中俄直接合作的渠道越来越多,蒙古的存在感自然就越来越弱了。 说到底,不是中俄故意“踢走”蒙古,而是蒙古自己没抓住机会,又没能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中俄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自愿选择,蒙古要是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未来在中俄夹缝中只会更难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