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你要是看到一些体态肥胖、屁股大、满身是肉的人,放心那大概率是穷人;而看到身材苗条、精神焕发的人,那就是有钱人,为啥这么说呢? 走在纽约地铁口或芝加哥的街头,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特别扎眼的现象:越是身材走样、步履沉重的人,穿的衣服越显便宜; 而那些精瘦有型、踩着慢跑鞋的人,反倒一身名牌,手里还拎着有机果汁杯,这不是偶然,更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被结构性压出来的“身材贫富线”。 在美国,身体状态藏着阶层密码,肥胖逐渐变成了一种“穷人病”,这背后,不是懒惰,而是吃不起、没时间、缺选择的多重困境把人一步步推了进去。 很多人都以为吃多了就胖,胖了就是懒,其实在美国,胖的背后是一整套经济逻辑,你可能想不到,在沃尔玛里,买一打甜甜圈的价格,可能只够买两根黄瓜。 为什么?因为在美国,最便宜的不是蔬菜水果,而是高热量的加工食品,。炸鸡、玉米糖浆饮料、薯片、冷冻披萨,这些看似“吃得饱”的东西,热量充足但营养极低,价格却低得惊人。 这不是偶然,这是“热量通胀”带来的后果,简单说,就是热量越来越便宜,但营养越来越贵。 美国农业补贴重点扶持的是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而不是蔬果,这些作物被加工成各种便宜的糖和淀粉,用在加工食品里,填满了穷人的餐盘。 与此同时,有机食品、健康饮食、低脂高蛋白的食材却价格高得离谱,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而在许多低收入社区,超市压根儿就是稀缺资源,你能看到的,是遍地便利店、快餐车和油炸食品摊。 想买点新鲜菜?你得开车几十公里,或者坐几个小时公交,对于没有车、也没时间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美国,贫穷不是没得吃,而是只能吃那些让你越来越胖、越来越病的东西,吃不是选择,是被选择。 除了吃什么,穷人更大的问题是:没时间,也没空间去健康。 在美国,低收入人群往往从事体力活或轮班制工作,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才能回家,哪还有精力去跑步、做饭、健身? 而且,很多人还得打两份工,孩子没人带,饭只能从便利店里顺手带一份微波炉加热的快餐,健身、养生、冥想、瑜伽,这些看似人人都能做的“健康生活方式”,其实在美国是奢侈品。 健身房月费动辄几十到上百美元,私人教练就更别提了,健康饮食计划?请个营养师?想都别想,穷人唯一能负担得起的运动,可能就是下班后走回家的那段路。 这种“时间贫困”和“金钱贫困”的双重夹击,让穷人根本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身体投资。他们每天在高压和疲惫中度日,吃最便宜的食物,得最贵的病,最后还被社会贴上“懒惰”、“不自律”的标签,其实,他们只是活得太累了,没有力气再去修复自己的身体。 更残酷的是,这种“穷人胖”的现象,不只是短期的身体问题,而是代际传递的社会结构问题。 孩子从小吃什么,决定了他未来的体质和认知发展,在美国,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吃甜饮料、炸鸡块、速冻面包。 长大之后,他们更容易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甚至在学校里也因为体态被排挤,更重要的是,身体状态会影响自信、社交、就业,甚至婚姻,胖,不只是健康问题,还变成了隐形的社会歧视。 而医疗呢?在美国,得病是贵族的特权,肥胖带来的慢性病治疗动辄上千美元的账单,让许多低收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于是,他们就拖着病走下去,越拖越严重,病得越久,花得越多,越穷越病,越病越穷,形成一个难以逃脱的死循环。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打破的,即使有些人靠毅力减肥成功,也只是少数的例外,大多数人,连起跑线都站不上去。 在过去,中国人常说“富态”,觉得胖是有福气,而在今天的美国,体型已经悄悄变成了新的阶级符号,身材好、皮肤紧致、营养均衡、衣着得体,这些都在告诉你:这个人有钱。 一些城市白领早上五点半去晨跑,中午吃牛油果沙拉,晚上做普拉提,这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阶层展示”。 而另一边的美国人,吃着快餐、喝着可乐、被肥胖慢慢腐蚀身体,连看医生的机会都没有,这已经不仅仅是健康差距,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撕裂。 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媒体和广告还在大喊“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健康”,但他们从不说的是:前提是你得有钱、有时间、有资源,否则你只能在“自由选择”的假象中,一边胖下去,一边被责怪。 美国的“胖穷人”和“瘦富人”现象,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人懒惰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对穷人的一道无形枷锁。 当健康变成一种昂贵的奢侈品,身材就成了阶层的明信片,从吃不起开始,到治不起结束,穷人连变好的资格都被剥夺,看似身材的差距,其实是阶级的鸿沟。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喊口号,而是要从根上改写规则,这不仅关乎吃什么,更关乎活得像个人。
“万万没想到!”10月11日报道,一名妈妈嫌儿子长的太胖,于是决定每天带儿子去跑
【6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