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可是非

混沌于浮云 2025-10-14 19:50:46

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可是非常领先的,我国专家迅速地展开了研究,对其内部构造,工程设计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那么,最终仿制的结果如何呢? 孙志远1911年出生在河北省定县大王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从小接受地方教育,接触到一些进步想法。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中,他负责基层组织和后勤工作,多次转移位置避开敌人搜捕,确保物资供应顺畅。解放战争时期,他转到军工部门,协调生产和修复装备,支持前线部队作战。这些经历让他掌握了工业管理和协调技能。 新中国成立后,孙志远进入工业领域,担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和航空工业局局长等职。他监督航空工厂恢复生产,组织技术人员修好战损设备,推动工业标准化。在地质部工作时,他指导资源勘探,为航空材料提供保障。1950年代后期,他回到航空系统,当上航空工业部部长,主持多项飞机项目,包括改进型号和引进技术。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孙志远领导航空工业调整计划,强调质量控制。他检查生产线,督促攻关小组处理发动机和结构问题,促进国产化。他的管理涉及厂房建设和型号试飞各方面,为航空装备批量生产打下基础。他注重实际操作,经常和工程师讨论方案,分配资源解决短缺问题。1960年代中期,他继续推动项目,直到1966年逝世。他的贡献体现在航空工业恢复和发展上。 越南在1975年结束战争后,清理战场发现一架美军“支奴干”直升机,机身基本完整,只有机舱门附近有手榴弹痕迹。作为对中国援助的回报,越南把这架飞机送过来。中国航空界当时正努力赶超,尤其直升机制造依赖引进技术。这款由美国波音公司设计的直升机,用双旋翼布局,旋翼直径18.79米,最大起飞重量22700千克,能载33到35名士兵或一辆装甲车加火炮,还支持全天候飞行,在越南战场上表现突出。 中国专家收到飞机后,马上组织研究,对内部构造和工程设计展开系统学习。他们拆解部件,测绘图纸,分析旋翼系统和控制装置,记录参数吸收先进理念。那时中国直升机主要仿制苏联米-4成直-5,引进法国超黄蜂和海豚开发直-8、直-9,但重型运输机有差距。研究小组分头行动,一部分专注发动机,一部分查传动系统,尝试复制零件。 研究中,发动机问题最棘手。这架直升机用两台2200轴马力的涡轴发动机,中国技术积累有限,大功率型号超出能力范围。他们检查涡轮和燃烧室,但本土部件输出不够,导致推进卡壳。另一个难题是减速传动系统,双旋翼通过15米长传动轴抵消扭力,提高稳定性,但材料强度和加工要求高,中国条件达不到,无法生产合格轴体。 专家组调整方案,测试替代材料和简化结构,在实验室组装模型验证性能,但技术限制没突破。仿制工作停滞,这架飞机移到航空博物馆保存,成为研究见证。尽管失败,这次经历激发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动力,推动后续技术攻关。 中美关系短暂改善时,中国提出进口6架“支奴干”并引进生产线,谈判推进到交换文件阶段,但国际形势变卦,协议取消。合作机会溜走后,中国决定靠自己,加大资源投入到航空研发。工程师们从基础入手,突破瓶颈,逐步推出多款直升机。 直-8系列基于法国技术,在工厂组装旋翼和机身,改进成运输型,交付部队。直-9仿制海豚,扩展到武装变型,在测试中验证控制系统。直-20作为中型通用机,完成试飞,装备陆海空,提升机动性。这些机型在国内任务中发挥作用,也进入国际市场,体现航空进步。 孙志远逝世后,他的经验通过档案和培训传下来,影响航空领域后续项目。中国航空工业从引进转向自主,积累技术,形成完整体系。尽管“支奴干”仿制没成,但推动了整体发展。

0 阅读:117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