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倒数第四天,候选人之一的台北前市长郝龙斌10月14日公布两岸政策主张,呼吁中国大陆宣示“台湾不独、大陆不武”。 郝龙斌的提议直指国民党当前最痛的软肋。他坦言,过去一个月跑遍各地听取意见,许多基层党员都强烈感受到,面对2026和2028年两场大选,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不能再模糊摇摆。他想要打破这种僵局,首先就祭出“党内路线大辩论”这招。这明显是针对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路线撕裂问题。尤其是“战斗蓝”与传统温和派在如何对待“九二共识”这个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党的政策常常随着选举周期左右摇摆,既丢了深蓝选民信任,也抓不住中间选民。 郝龙斌的算盘是通过公开辩论来整合党内分歧。他设想了一个三阶段进程,从线上问卷收集议题开始,再到北中南东多地举办区域讨论会,最后形成共识性文件。他特别强调,辩论结果将成为未来四年国民党两岸政策的依据,希望能终结“换主席就换路线”的恶性循环。不过这个设计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毕竟党内部分“战斗蓝”代表已经放话不会参与这种“认可交流路线”的讨论。 他政策中最抢眼的部分是打算在北京上海设立国民党办事处。这个想法其实在马英九时期就曾酝酿过,2012年曾计划在厦门设点,但最终因政治敏感性而搁浅。郝龙斌这次直接把设点城市升级为北京和上海,被外界解读为提升交流层级的信号。他反复强调,这些办事处并非政治机构,而是升级版的“台商服务中心”,主要功能是帮台胞解决证件办理、纠纷调解等实际问题,同时促进文化教育交流。 但这个大胆设想面临重重障碍。民进党当局已经开始炒作“政治代理人”话题,台当局“陆委会”也暗示可能设置障碍。法律上更是存在空白,两岸都没有针对对方政党设立办事处的明确规范。就连国民党内部反应也两极分化,虽然前主席洪秀柱称赞其“务实勇气”,但“战斗蓝”阵营则担心这会被民进党攻击为软弱,影响选情。 郝龙斌还打出了“双城论坛”这张经验牌。他主政台北期间创立的这个交流机制,即便在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结冰的时期依然顽强存续,成为罕见的官方对话平台。他如今计划把这个城市级论坛升级为“两岸论坛”,显然是希望复制过去的成功。他在记者会上不断强调,马英九时期两岸签署ECFA协议,让台商货畅其流,还增加了台湾就业机会,这说明交流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 这些政策主张的抛出,正值郝龙斌在选情中处于下风的时候。民调显示他落后于主要对手郑丽文。郑丽文阵营在政策发布后迅速反击,强调“没有对‘九二共识’的坚定立场,任何交流举措都是空中楼阁”。这种交锋凸显了国民党内部更深层的路线矛盾。郑丽文代表的是清晰坚持“九二共识”的路线,而郝龙斌则试图通过机制创新来寻找中间道路。 岛内舆论对郝龙斌的方案反应复杂。《联合报》民调显示超过六成台湾民众支持恢复两岸沟通机制,但对“政党设点”的支持率只有42%,年轻人中更是低于30%。这说明郝龙斌的政策虽然抓住了两岸交流的迫切需求,但在台湾当前的政治氛围下,很容易被对手贴上“政治示好”的标签。 郝龙斌在阐述政策时反复强调“两岸不接触就不会有了解,不交流就不会有善意”。这个理念在他十年前参与海峡论坛时的表态中就有体现,当时他就提出两岸应该“开大门、走大路”,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用耐心和同理心求同存异。如今他把这个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但现实挑战不容小觑。大陆方面尚未对这些提议作出回应,而根据两岸交流的惯例,政党层面的常设机构需要明确的政治基础。在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停摆的背景下,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确实存疑。即便在国民党内部,也要看郝龙斌能否在最后三天的选战中争取到足够多的党员支持。 这场政策发布会的时机选择耐人寻味。选前最后关头才亮出两岸政策王牌,郝龙斌显然希望借此实现选情逆转。他提出的“中道务实”路线试图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坚持反“台独”的基本立场,又通过具体交流举措争取中间选民。这种做法能否在深蓝基本盘与中间选民之间取得平衡,将直接影响他的选情。 两岸交流团体对这些提议表示期待。上海台商协会就认为,办事处若能设立将大幅降低台商维权成本。不过这些政策能否从纸面走向现实,不仅取决于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还要看两岸政治氛围的变化。郝龙斌自己也承认,他将先与党籍县市首长和民代协商凝聚共识后再推动“两岸论坛”。这种谨慎态度反映出他意识到这些政策的敏感性。 选战进入倒计时,郝龙斌的两岸政策蓝图已经摊在桌面上。无论选举结果如何,他提出的这些构想都已经在蓝营内部点燃了关于两岸路线的讨论。这些讨论的影响可能超越本次党主席选举,为国民党在2026和2028年两场大选中的两岸政策定下基调。
国民党主席选举倒数第四天,候选人之一的台北前市长郝龙斌10月14日公布两岸政策主
史鉴奇谈
2025-10-15 11:03:1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