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喊我们冷静 现代重工的一句话就道破了真相:“在LNG运输船市场的人工费、固定费、钢材价格,中国也比我们更具竞争力。” 事实上,不只现代重工,韩国三大船厂早已陷入集体亏损的泥潭,而这场产业困境的背后,远比成本差距更值得深究。 2024年的数据显示,韩国现代重工、HD韩国造船海洋等三大船厂全年合计亏损超20亿美元,进入2025年后颓势仍未扭转。 曾经的“造船强国”为何落到这般境地?现代重工提到的成本劣势只是表象。中国造船业的优势早已从单纯的价格比拼,延伸到全产业链的话语权掌控。 2024年,中国新船订单份额飙升至74.7%,而韩国仅占17%,这样的差距并非偶然。 在LNG运输船这个韩国曾引以为傲的领域,中国的超越已形成碾压之势。 沪东中华累计承接的“长恒系列”LNG船达34艘,全球市场份额升至35%,其第五代LNG船单日碳排放比韩系船减少10吨以上,蒸发率低至0.085%,技术指标领先全球。 反观韩国,韩华海洋的LNG船全球份额从2020年的12%跌至2025年的8%,即便HD现代集团在2025年9月联合SK航运推进“人工智能货物运营解决方案”,试图通过AI技术挽回颓势,也难以弥补核心竞争力的差距。 成本差距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全面较量。韩国造船业所需的钢材、电子设备等原材料15-25%从中国进口,中国厚钢板比韩国国产的便宜15%-20%,而这部分成本占造船总成本的20%-30%。 此外,用于高端船舶的电子设备、合金材料所需的稀土,韩国70%依赖中国供应,且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来源。 现代重工坦言的“成本劣势”,本质是中国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的系统性优势,这种优势不是靠短期补贴形成的,而是数十年产业积累的结果。 让韩国造船业雪上加霜的是战略层面的误判。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韩国政府提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合作项目,承诺投入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专门用于美韩造船合作,核心目的是“联合牵制中国”。 韩华海洋成了这场战略中的“急先锋”,2023年5月以15亿美元收购大宇造船更名后,2024年末又以1亿美元买下美国费城造船厂,2025年8月再追加50亿美元投资,还获得了美国海事局5艘国家安全多任务船订单及海军舰艇维修合同。 韩国总统李在明亲赴费城造船厂参加船舶命名仪式,高呼“美韩造船双赢”,把绑定美国的姿态摆得明明白白。 然而韩华海洋一边依赖中国供应链生存,一边主动帮美国打压中国造船业。 2025年3月,韩华海洋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递交报告,明确建议对中国船运公司收取额外港口费,成了美国301调查的“递刀者”。 美东时间10月14日,美国依据301调查结果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加征港口费,中方当日就出手反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将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清单,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交易。 反制的效果立竿见影。10月15日,韩华海洋股价收盘暴跌5.8%,一天内市值蒸发近2万亿韩元,现代重工也受波及下跌4.1%。 李在明政府急忙发声寻求沟通,却还嘴硬称“影响有限”,这种底气不足的表态更显尴尬。 真正的危机藏在供应链里,韩华海洋费城造船厂的军工订单虽已签订,但生产永磁船舶电机所需的稀土和20%的船用钢板依赖中国供应,制裁落地后,这些核心材料供应直接受限,订单面临“无法交付”的风险。 美国的“承诺”也没能兑现。韩华海洋本是美国造船复兴计划的核心外援,但其承接的美军国家安全多任务船项目因制裁被迫暂停。 另外,美国本土船厂舰艇维修超期累计达3万天,早已依赖韩华海洋的维修能力,如今合作中断直接削弱了美军印太战备水平。 韩国想靠绑定美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最终却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成本优势没了,供应链断了,连美国的订单也成了烫手山芋。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韩国造船业的亏损,一半是中国的竞争力太强,另一半是自己选边站队踩错了步。” 这话不无道理。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从钢材到稀土,从设计到建造,每个环节的突破都经过了市场的检验。而韩国试图用政治博弈替代市场规律,靠牺牲供应链安全换取短期政治利益,最终必然付出代价。 韩国喊“冷静”的同时,或许更该冷静反思。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没有谁能靠“递刀子”获得长久发展,也没有谁能脱离稳定的供应链独善其身,与其在政治博弈中投机,不如好好应对产业竞争的本质。
韩国喊我们冷静 现代重工的一句话就道破了真相:“在LNG运输船市场的人工费、
波览历史
2025-10-16 09:52:19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