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没?荷兰所有的高科技公司,追溯到底,全部来自飞利浦,一家公司撑起了荷兰“科

史鉴奇谈 2025-10-16 14:03:18

发现了没?荷兰所有的高科技公司,追溯到底,全部来自飞利浦,一家公司撑起了荷兰“科技强国”的架子。   更厉害的是,飞利浦就像个“科技孵化器”,拆着拆着就拆出了好几个全球顶尖的巨头。   最早火出圈的,得算阿斯麦(ASML)。   这公司现在有多牛?全球范围内,能造出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光刻机的,就它一家,没有替代品。   而它的出身,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飞利浦半导体设备部门拆分出来的。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从母公司分出去的“小弟”,后来能成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选手,连英特尔、台积电这些巨头都得看它的脸色拿货。   你以为这就完了?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可没只拆出阿斯麦一个。   后来它把核心的半导体业务单独分拆,成立了恩智浦(NXP)。   这公司一出来就自带“大佬”基因,直接冲进了工业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跟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并称为“工业半导体三巨头”。   汽车电子、物联网、智能安防这些热门赛道,恩智浦都占着重要席位,尤其是汽车半导体这块,全球每辆车平均都得用好几颗它家的芯片。   更绝的是,恩智浦后来又“生”出了个狠角色——安世半导体(Nexperia)。   就是前段时间在分立器件领域闹得沸沸扬扬的那家公司,现在是全球分立器件市场的绝对老大,不管是手机快充、汽车电子还是工业控制,只要用到二极管、三极管这类分立器件,大概率绕不开它。   而安世半导体的源头,正是恩智浦旗下的标准产品部门拆分而来。   这么捋下来你会发现,荷兰的高科技产业就像一棵大树,飞利浦是树根,阿斯麦、恩智浦、安世半导体就是从树根上长出来的粗壮枝干,每一根枝干又都长成了各自领域的参天大树。   这种“拆分孵化”的模式,可比从零开始培育新企业高效多了。   因为这些拆分出来的公司,一开始就继承了飞利浦的技术积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不用在起步阶段摸黑探索。   就拿阿斯麦来说,刚拆分的时候,就能依托飞利浦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技术沉淀,快速切入高端光刻机市场,省去了十几年的技术积累时间。   恩智浦和安世半导体也是一样,从母公司拆分出来时,就带着成熟的技术路线和稳定的客户群体,一落地就能参与全球竞争。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还在荷兰催生出了独特的科技生态。   阿斯麦需要的精密光学部件、机械轴承,恩智浦需要的特殊材料,安世半导体需要的封装测试技术,在荷兰本土就能找到配套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围绕着几个巨头发展,形成了上下游紧密联动的产业集群。   比如阿斯麦的光刻机,有上万个零部件,其中很多核心部件都来自荷兰本土的供应商,这种近距离的协作,不仅能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还能一起推动技术迭代。   而且这种生态还在不断吸引全球的人才和资本。   因为有阿斯麦、恩智浦这些巨头在,全球顶尖的工程师愿意来荷兰工作,跨国企业也愿意在荷兰设研发中心,就为了靠近这个技术核心圈。   反过来,人才和资本的涌入,又进一步滋养了整个科技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飞利浦能撑起这么大的场面?   这就得说说飞利浦的历史积淀了。   它成立于189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少经历行业动荡,但每次都能靠技术创新活下来,还不断拓展新领域。   早在上世纪初,它就靠收音机技术打开了欧洲市场;二战后又抓住了电视、半导体的浪潮,一步步把技术底盘打扎实。   这种长期对研发的重视,让它积累了海量的专利和技术人才,也养成了“敢拆分、敢放权”的企业文化。   不像有些大公司,把核心业务攥得死死的,生怕分出去会削弱自己的实力。   飞利浦却愿意把成熟的业务拆分出去,让它们独立发展,甚至还会在初期给资源支持,这种魄力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有的。   现在再看荷兰的科技版图,从光刻机、半导体芯片到分立器件、医疗设备,几乎在每个高端领域都有能打的企业。   而把这些企业串起来的,就是飞利浦这条隐藏的“主线”。   可以说,没有飞利浦当年的技术积累和拆分决策,就没有现在荷兰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   这种“一家公司撑起一个国家科技骨架”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少见。   毕竟大多数国家的科技产业,要么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要么靠多个企业混战成长,像荷兰这样靠一家老牌企业“裂变”出整个高端产业集群的,属实是独一份。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荷兰才能在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始终握着几张“王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