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死后,唐肃宗为何要在临终前,饿死78岁的亲爹唐玄宗? 七十六二年五月的一

史面的楚歌 2025-10-16 15:33:56

杨贵妃死后,唐肃宗为何要在临终前,饿死78岁的亲爹唐玄宗? 七十六二年五月的一个清晨,兴庆宫的宫女端着粥碗推开殿门时,床榻上的老人已没了气息。 这位曾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七十八岁的生命最终定格在对儿子的怨愤里,他绝食而亡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十三天后,逼得他走上绝路的唐肃宗李亨,也在兵乱中受惊吓离世。这对父子的结局,像一根宿命的绳索,将晚年的悲剧与早年的因果紧紧缠在一起。 若要理清这段往事,得从七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动荡说起。七十五岁的唐玄宗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治下的盛唐会因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陷入战火。 他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等仓皇逃往蜀地,行至马嵬驿时,随驾禁军早已怨声载道。 杨国忠乱政招致国难,禁军一怒之下杀了这个权倾朝野的国舅,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 次日清晨,愤怒的百姓堵在入蜀必经之路上,不让皇帝继续南逃。 为保大局,玄宗只得命太子李亨留下安抚百姓。这一步,恰好踩中了李亨等待多年的机会,做了十八年太子的他,早盼着挣脱父亲的阴影。 若随驾入蜀,中原与皇室的联系一旦断绝,将士们恐生变数,自己继位的希望更渺茫。父子分道,于他是最有利的抉择。 李亨到灵武不久便宣布登基,是为唐肃宗。远在成都的玄宗起初还被蒙在鼓里,满心盘算着封儿子当天下兵马大元帅。 直到肃宗派人来报"已即帝位",他虽心中苦涩,却也明白自己年逾古稀,争不过正值壮年的儿子,便苦笑着认可:"我儿顺天应人,是好事啊。" 收复长安后,大臣李泌多次劝肃宗接玄宗回京。他提醒:"老皇帝留在成都,身边有自己的班底,对陛下不利。 玄宗心里透亮儿子的顾虑,回长安时特意与肃宗演了场戏:肃宗脱下黄袍换紫袍,假意要回太子位;玄宗顺势将皇位彻底交割,肃宗的帝王身份这才算坐实。 初回长安的日子,玄宗住在兴庆宫,倒也还算舒坦。 身边有老部下陈玄礼、宦官高力士相伴,玉真公主时常走动。他在宫中设宴,出门百姓跪迎高呼万岁,倒也能寻些安慰。 可这份平静很快被打破,宦官李辅国在肃宗耳边吹阴风:"老皇帝住在兴庆宫太扎眼,每日见官员、受百姓跪拜,保不准要复辟。"多疑的肃宗信了,将父亲的处置权交给了李辅国。 自此,玄宗的日子坠入深渊。李辅国带人抢走他精心饲养的上百匹骏马,将陈玄礼流放,把高力士贬往外地,连陪伴他的玉真公主都被赶回道观。 七十八岁的老人被强行迁到破败偏僻的太极殿,形同软禁。 肃宗虽送来百余名宫女和两位公主,却再也补不上他失去的尊严与自由。 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如今连进食的力气都没有,一心求死。 几日水米未进,老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那个五月的清晨,宫女端来的粥碗还未放下,他的眼睛还睁着,呼吸却永远停了。 其实,玄宗的结局何尝没有因果?谁能料到,晚年的自己竟落得被另一个儿子逼死的境地。 权力场中的父子亲情,在皇权面前终究脆弱如纸。这段晚唐宫廷的悲剧,终究成了历史最沉重的注脚。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