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但宴会上十分低调,故而得以善终。 大唐的宫廷里,烛火摇曳,一场赔罪宴悄然上演。68岁的郭子仪,手里捏着能颠覆天下的重兵,面对皇帝为挖他祖坟的宦官鱼朝恩道歉,他会掀桌子,还是咽下这口气?这一低调举动,换来善终,却也埋下王朝的隐忧,谁知那杯酒后,藏着多少刀光剑影? 安史之乱刚在763年画上句号,唐王朝表面上喘了口气,可内部的疙瘩却越勒越紧。朝廷对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总觉得不踏实,生怕他们哪天翅膀硬了就飞。鱼朝恩这宦官,仗着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横插一杠子,专盯着有功的将领下手,好几个节度使就这么被卸了兵权。郭子仪呢,作为朔方节度使,西北边疆的顶梁柱,平叛时没少出力,可也逃不过这劫。他老老实实交出军符,回了京城,过起闲散日子,帮着家里打理点琐事。 谁知好景不长,吐蕃人瞅准中原虚弱,763年十月就大举杀进关中。敌军直奔长安,京城防线一戳就破,唐代宗只好带着人马逃到陕州。其他节度使多有怨气,按兵不动,眼瞅着关中乱成一锅粥。国家这时候才想起郭子仪的份量,赶紧下诏让他出山。他身边就二十来个亲兵,可威望在那摆着,沿途散兵游勇闻风而动,队伍很快就壮实了。十二月,长安光复,郭子仪把皇帝迎了回来,稳住了大局。 可这还没完,764年七月,吐蕃余党又扑向泾州。郭子仪拉上回纥骑兵迎头痛击,一万多敌军折在那儿,吐蕃人夹着尾巴跑了。郭子仪这时候才知道自家祖坟在华州让人给刨了。鱼朝恩这家伙,心眼小,嫉妒郭子仪的功劳,就派人干了这缺德事。消息一出,朝野哗然,郭子仪手下兵马那么多,要是发起火来,唐朝铁定得抖三抖。可郭子仪没声张,继续办他的军务,等尘埃落定才回京。 大历二年十二月,也就是764年,郭子仪班师回朝。京城里传言满天飞,说他准得找鱼朝恩算账,甚至有人猜会不会直接废了皇帝。唐代宗这皇帝,也慌得不行。鱼朝恩挖坟这事虽不是他指使,可他也没管,等于默认了。现在郭子仪带着大军回来,皇帝哪敢掉以轻心?干脆在宫里摆宴,亲自给郭子仪赔不是,还替鱼朝恩说情。这宴席,说白了就是场试探,皇帝想看看这位老将到底啥态度。 宴会上,唐代宗直言鱼朝恩的不是,承认扰了郭家先茔,算是正式道歉。郭子仪呢,没带多少随从,孤身赴会。他也没抱怨啥,就说自己管兵多年,部下也扰过别人陵寝,这回是天意报应,不是人为。话说得滴水不漏,把皇帝和鱼朝恩都堵得没话说。鱼朝恩站在那儿,脸上挂不住,可郭子仪这低调劲儿,让全场缓和下来。宴散了,唐代宗总算松口气,郭子仪也保住了位置。 这事过去没多久,鱼朝恩自己也坐不住,在家摆席请郭子仪。元载这宰相私下劝郭子仪小心,说这是鸿门宴,得带护卫震震他。郭子仪没听,只带十来个家仆去了。鱼朝恩开门见他人少,还问为啥不带车骑。郭子仪说,坊间传闻太多,他这就去堵那些闲话的嘴。席间,鱼朝恩也赔了不是,两人喝着酒,把旧账搁一边。郭子仪这手,玩得溜,既没失了气节,又没让朝廷乱套。 说到底,郭子仪能善终,就靠这份清醒。安史之乱那几年,他九死一生,收复两京,稳住边疆,功劳大得没法说。可乱后朝廷对武将不放心,宦官成了制衡的工具。鱼朝恩仗势欺人,郭子仪知道根子在皇帝那儿,就不跟鱼朝恩硬碰硬。他手下朔方军,忠心耿耿,一声令下就能翻天,可他从不借兵要挟。诏书来就上,兵权收就交,进退之间,总把国家放在头位。
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
蕊蕊聊过去
2025-10-16 17:50:27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