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科学院王贻芳教授可能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年诺贝尔科学奖评选结果尘埃落定,主要由美英法日等国科学家分享。对此,网络上少了些“阴谋论”的发泄,多了些“不服气”的情绪。我以为“不服气”情绪的背后,是要爭口气的决心,值得肯定。 中国科学家正在争口气的征途上,近十几年来基础科学的投入不断增大,科技应用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屠呦呦于2015年荣获诺奖已证明中国科学家爭了一口气。 无庸讳言,以中国的国力与从事科研的人数之多,至今仅屠呦呦一人获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相对落后,确实难免遗憾。 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落后,可能有以下多方面原因: 一,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影响。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天问》的求索精神赓续乏力,而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流传不绝,至今仍有不少文人还在花大力气对“道”说三话四,而对“器”却不屑一顾。中国最早发明火药,但并未穷究其原理,而诺奖创立人化学家诺贝尔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发明了炸药,即为例证。 二,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具备多方条件。首先要有科学精神尤其是创新思维方式;其次是要具备相应经济实力;再次是有好的教育与科研制度,方能让人才脱颖而出。 三,基础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在加强且有阶段性成果,但也难免“有没有用”的干扰。其实,基础科学的研究绝非易事,并不是所有从事研究的人都能取得成果。它的研究成果是超前的,它只能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方能大用。 另外,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规则也是十分严谨的,对于重大科研成果,一般要花20年时间反复论证方能获得。屠呦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取得青蒿素研究成果,并不断创新完善,终于在2015年获诺奖。 屠呦呦已经为中国科学家争了一口气,有更多的科学家正在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度与力度,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争气成果。当然,争气的目的不仅是获诺奖,更是要将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国人福祉。
为什么说中国科学院王贻芳教授可能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年诺贝尔科学奖评选结
科海群星谱
2025-10-16 18:17:14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