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以前,整个汽车圈都在笑王传福,说他傻。 花了整整50亿造船,浩浩荡荡的船队开到欧洲,回来时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舱位。那些空荡荡的位置不浪费吗?这事换作任何一家运输企业,估计心都在滴血。
但你猜怎么着,人家王传福眼里看的根本不是这一两趟的运费亏不亏,而是一盘叫做战略自主的大棋。 回顾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其实特别有意思。 2022年比亚迪宣布投资50亿元,自建8艘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每艘最大载车量最高达到9200辆。消息刚出,行业里调侃的声音就没停过。“船夫哥”这绰号,就是从那时传开的。
但王传福没解释,也没回应,就闷着头把一艘一艘的巨轮送下水。从“开拓者1号”到“济南号”,八艘船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投入使用,最新一艘也将在九月前完成交付。 这支舰队综合运力一年可以达到100万辆,比很多车企全年总销量还高。 说起来,自建船队这事,真不是王传福一时兴起。 国际滚装船的日租金最高飙到过15万美元,相当于一天烧掉二三线城市的一套房。
贵还不算,最让人憋屈的是,你有钱也未必租得到。船期说取消就取消,欧洲那边运费说涨就涨,中国车企就像被扼住喉咙,有车也运不出去。 所以当王传福拍板自己造船时,他考虑的压根不是这一船能不能装满,而是以后我的货,能不能我说了算。 而且,这背后不只是一家企业的事,更像是一场大国制造业的博弈。 就像当年日本、德国车企出海初期也自建物流,比亚迪不过是在重复一种强者必经的路径。只不过,王传福做得更坚决、更快。
说白了,他不想再看人脸色做生意。 在我看来,王传福这次的操作,根本不是什么傻,而是一次典型的降维打击。 你别只盯着那空着的三分之一船舱,要算就算大账,自有船队让比亚迪单车运输成本降了25%到30%,物流效率提了40%。更重要的是,他把整个出海节奏抓在了自己手里。
今天少赚的运费,换的是明天想什么时候发船就什么时候发船,想开拓什么市场就开拓什么市场的主动权。 这种事如果放在五年前,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天方夜谭,但现在,王传福居然真做成了。 我倒觉得,我们不应该笑他,反而该佩服他的定力。 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过程中,物流一直以来都是最容易被卡脖子的环节。而现在,有一家企业愿意投入重资产、去做这种吃力但必需的事,其实是在为整个行业探路。
哪怕短期看是亏损的,长期却是把护城河修到了欧洲门口。 十年之后再回看,或许没有人会记得某一趟船空了多少舱位,但一定会记得,是谁最早把中国汽车的船队开进了全球视野。 王传福要的从来不只是卖车,而是一套完整的出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