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学者:中国无论如何不能在稀土矿物品和技术出口管控上让步,这决定中国在对美竞争中的成败,是大国唯一可与美对抗的优势。一个完整的稀土全产业链建成,耗费了中国几十万亿资金,不能白白送人。 美国可以对中国全面高科技封锁,难道我们不能对美国封锁一项么?稀土提炼技术如同美国拥有的高端芯片、核技术、航天航空发动机,是中国唯一可以对美国形成威慑的高科技,我们完全可以照美国的做法对美国封锁。 这份坚持背后,是中国用七十余年时间换来的产业话语权,绝非偶然得来的优势。很多人误以为稀土“稀”在储量,实则全球多个国家都有稀土矿,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4%,并非独家拥有。 真正的壁垒在产业链和技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还是全球稀土产业的主导者,产量占比高达70%至90%,且掌握核心分离技术。但到了80年代,因稀土开采冶炼污染大、能耗高,叠加美国环保法收紧、人工成本上升,其本土生产性价比急剧下降。 美国最终选择将产业外包,中国因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承接了这一转移,单位成本较美国本土下降30%至70%。1985年中国推出稀土出口退税政策,90年代末退税率达13%至17%,大量中小企业涌入,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却也陷入无序开采、低价竞争的困境,稀土曾被卖到“白菜价”。 这种野蛮生长持续数十年,直到2010年前后才迎来转折。“国家队”进场整合行业,将上百家小厂归并为六大稀土集团,结束了价格战和环境破坏的乱象。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 当时国际主流的离子交换法分离效率低、成本高,徐光宪借鉴核燃料萃取经验,大胆采用未被验证的溶剂萃取法,带领团队用“摇漏斗”的原始方式反复试验,最终实现99.99%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分离,技术水平远超国际同行。 如今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稀土全产业链,掌控全球69%的冶炼分离产能和90%以上的精加工产能,仅军用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比就达91.62%。15种稀土元素分离纯度已提升至99.9999%,综合回收率超98%,还主导了83%的相关国际标准。 这种优势直接转化为战略威慑力。稀土是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核心原料,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乃至手机屏幕、电动车电机都离不开它。美国国会报告测算,若中国断供,其F-35生产线最快6个月停工,1年半后大部分现役战机将无法正常起降。 美国虽有稀土矿,却因产业链断裂无法自主供应,其高科技和军工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根深蒂固。从历史脉络可见,中国的稀土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后,用数十年整治和技术攻关换来的战略资产,耗费的几十万亿资金背后,还有环境治理的代价和科研人员的心血。 在美方持续高科技封锁的背景下,稀土管控并非主动挑衅,而是维护自身产业利益的正当手段。这张王牌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中国从产业追随者到引领者的数十年奋斗结晶,自然不能轻易让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