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捡钱啊!”2025年,一重庆女子和博士后丈夫因为失业没工作,突然想到在

盘盘鸭 2025-10-17 21:57:01

“这简直是捡钱啊!”2025年,一重庆女子和博士后丈夫因为失业没工作,突然想到在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他们一周只上两天班,却能一个月收入66000元!女子直言即便是丈夫找到工作了,他们也打算继续把这个“副业”做下去。 网友:还是老外的钱好赚啊!   2025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街头,阳光洒在红色餐车上。   重庆女子李娟将一碗豌杂面递给金发顾客,指尖还沾着红油。   手机突然震动,银行到账提醒弹出 —— 当月收入已达 66000 元。   她抬头看向不远处,博士后丈夫正帮顾客打包,眼里没了失业时的愁绪。   餐车旁的小桌前,两个孩子正用叉子拨着面条,笑得满脸酱汁。   2024 年冬,比利时家中,丈夫张伟把失业通知放在桌上。   博士后学历的他,因公司裁员突然失业,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   李娟看着账单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整夜没睡:“不能坐吃山空。”她翻出母亲寄来的重庆辣椒面,突然想到:“比利时没人卖豌杂面,咱们试试?”   张伟起初犹豫:“街头摆摊会不会太委屈?” 李娟却已开始查食材采购渠道。   2 月,李娟在厨房反复调试配方。   重庆豌杂面偏辣,她怕老外吃不惯,减了辣椒量,加了些番茄提鲜。   “再加点芝士碎试试?” 张伟帮着尝味,两人对着一锅面吃了又改。   第一次试做时,面条煮得太软,豌豆不够耙,夫妻俩连着倒掉三锅。   直到第五天,李娟捧着碗面眼泪直流:“就是这个味儿,能卖!”   2025年,布鲁塞尔艺术宫旁,他们的红色餐车第一次出摊。   李娟紧张地站在餐车前,张伟举着写有 “重庆豌杂面” 的牌子招揽顾客。   第一个顾客是个法国游客,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Delicious!” 当天准备的 50 碗面,不到 3 小时就卖光,收摊时两人手里还攥着汗。   回家路上,张伟说:“比坐办公室有意思,下周咱们多备点。”后来出摊时间固定在每周六日。   李娟凌晨 5 点起床熬豌豆,张伟负责煮面、打包,分工明确。   两个孩子周末跟着出摊,坐在餐车旁的小椅子上,帮着递纸巾。   有常客特意从荷兰赶来,说 “就馋这口重庆味”,还带了朋友来尝。   李娟把顾客反馈记在本子上:“有人要加辣,下次单独备辣椒油。”他们算了笔账:一碗面卖 57 元,成本 15 元。   每周出摊 2 天,平均每天卖 80 碗,一个月下来能赚 66000 元。   “比我以前上班工资还高!” 张伟笑着说,失业的阴霾彻底散去。   李娟给重庆的母亲打视频,展示餐车和收入,母亲激动得直抹眼泪。   她还在餐车旁加了个小黑板,写着 “重庆美食,家乡味道”,吸引了更多华人顾客。   2025 年 6 月,有当地媒体来采访。   记者问李娟成功的秘诀,她指着餐车里的辣椒面:“靠的是家乡味,还有敢试的勇气。”张伟补充:“以前觉得博士后就得坐办公室,现在才知道,能养家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采访视频传到网上,网友留言:“这才是把家乡美食带出国门!”还有华人联系他们,想请教摆摊经验,李娟都耐心回复:“食材要新鲜,口味要用心。”   如今,他们的红色餐车成了布鲁塞尔街头的小地标。   李娟在餐车旁加了个小架子,摆着母亲寄来的重庆特产,顺带卖些火锅底料。   张伟偶尔会收到工作邀约,但他都婉拒了:“现在的生活更踏实,还能陪孩子。”周末出摊时,两个孩子会用中文跟顾客说 “谢谢”,成了餐车旁的小亮点。   李娟常说:“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敢想敢做,把一碗面做好,就能撑起一个家。”   信息来源:《二孩妈妈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月入6万:一周摆摊2天,一碗面57元人民币》九派新闻

1 阅读:1420

评论列表

我好想好想胖点

我好想好想胖点

2
2025-10-17 22:12

西方国家还敢在街头卖吃的,你是在作死吗。还在反华先锋比利时

用户18xxx16 回复 10-18 11:58
放心!好家比利时没有城管。

用户10xxx83

用户10xxx83

1
2025-10-18 11:43

白天摆摊卖面,城管郡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