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东方大国不承认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对割让领土的条约没有废除

芸霄记史 2025-10-18 09:51:24

解放后,东方大国不承认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对割让领土的条约没有废除,红色部分代表丢失的领土。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默认了现状,但从来没有承认过。   那些条约从一开始就是被枪口压着签下的屈辱文书,有的赔银子,有的开港口,有的干脆割地,清政府当年被逼得节节后退,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一步步让出主权,一直在被动挨打。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这一堆烂账,毛主席态度直接亮明:不平等条约一律无效,殖民遗毒必须清理干净,先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随即收回各国租界,撤走外国军队,废除治外法权,这一套动作干脆利落,宣告旧秩序彻底终结,从法律上讲,中国人重新在自己的土地上挺直腰杆,再也不用受制于外国人的“特权”。     这一立场让很多西方国家感到措手不及,他们习惯了用旧条约绑架中国,但中国态度强硬:过去签的不平等协议全都作废,没有讨价还价,也不给回旋余地,这就是新中国该有的姿态。     然而,最棘手的问题并不在废除条约本身,而是在地图上那些被标成红色的区域,那些地段,是在列强威逼利诱下被清政府划出去的,像外东北、外西北,被俄国等列强通过所谓的“条约”划走,法律上被逼签字,实质上是枪炮夺地。   问题是,新中国接手后,那些地方已经被他国实际控制了几十年,想硬夺回来,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更可能把新生的国家拖进新的战争泥潭。     口头上不承认是一回事,行动上要不要打破现状又是另一回事,民间情绪很真实,但国家必须稳重,解放初期,国家要解决的是民生和建设,地图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关乎情感,可摆在面前的任务,是先让国家活下来、强起来。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整体稳定下来后,才开始着手处理边界问题,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谈判思路很清晰——不翻旧账,以现实为先。   谈判中,中国并没有把那些早年丢失的地方当筹码,也没拿历史去做交易,因为一旦掺上那笔账,谈判只会陷入僵局。外交不是比狠,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最大利益,在当时,国家更需要的是几十年的发展时间,而不是短期的情绪胜利。     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为了在未来的更大局面里有主动权,正因为这份冷静,国家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也给后来的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退让,对涉及主权和战略位置的重要地区,比如藏南,中国始终保持坚定立场,没有松口。   这说明国家很清楚哪些地方不能碰,哪些争议可以先放着不动,这种“区别对待”,是成熟外交的表现,能先稳住格局,再伺机而动,比一味硬冲更有价值。     另一方面,中国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主权绝不是一句空话,港澳回归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港澳的回归,不单单是在地图上补上了两块丢失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当年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立场,不是空话,而是最终会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这也为未来处理其他类似的争议领土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且成功的模板。 参考信源:热点新闻--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没有未被废除的?丢失的领土收回来了吗

0 阅读:322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