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爷爷有多传奇?黄埔一期最年轻学员,为救人险些被革职,对孙女却铁汉柔情

十七侃时事 2025-10-18 10:28:13

现在好了,全国人民都知道,《沉默的荣耀》中那位为吴石求情的审判官刘咏尧,正是歌手刘若英的爷爷。 剧中有个关键情节:三位审判官联名为吴石求情,结果险些全被革职。其中一位审判官便是刘咏尧 —— 这个名字或许鲜为人知,但提起他的孙女刘若英,几乎无人不晓。 刘咏尧的人生,本就带着传奇色彩。1924 年,15 岁的他冲破年龄限制,将招生简章要求的 “18 至 25 岁” 报大两岁,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最年轻的学员。同期同学中,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等后来均成响当当的人物,而刘咏尧在东征战场上便崭露头角:他主动担任攻城敢死队队长,惠州攻城战时,敌军机枪疯狂扫射,他数度扛着云梯强攻城墙,中弹后昏迷一昼夜才醒来。那颗留在颅骨里的子弹,终生未能取出,晚年时常让他头痛欲裂。 1925 年,刘咏尧被选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不同政治立场的年轻人结下深厚友谊,他后来回忆:“那段日子让自己明白,党派有分别,都是中国人。” 这份认知,也为他日后的选择埋下伏笔。 1950 年的那场审判,成为刘咏尧一生中最沉重的一页。当时吴石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因向大陆传递军事情报被捕,蒋介石指派蒋鼎文任审判长,韩德勤、刘咏尧任审判官。经过一个多月审理,三位审判官联名呈文:判处死刑,但建议缓期执行。这份意见很快被退回,蒋介石在呈文上批示:“审判不公,为罪犯说情,殊为不法之至,应即将三人革除原职。” 最终在顾祝同、周至柔等人斡旋下,才改为记过处分。 同年 6 月 10 日下午 4 点,特别法庭秘密开庭,整个审判仅用十分钟 —— 问完姓名、年龄、籍贯,便立即宣判死刑。事实上,蒋介石签发的杀人密令前一天就已送达军法局。下午 4 点半,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在马场町刑场被执行枪决。 此事之后,刘咏尧逐渐淡出军界核心。1951 年虽晋升上将,却只担任战略顾问这类虚职。不过,他本就非单纯武将,文化底蕴深厚,转而专注教育与学术:创办《国防丛刊》,任台湾大学教授,著有《人生哲学论》《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等著作,军界称他为 “儒将”。他爱好书法,妻子钟光仪擅长绘画,两人常合作 —— 她作画,他题词,颇有文人雅趣。 生活中的刘咏尧规矩极严:家里几点起床、吃饭、关门,都用白纸黑字贴在墙上,连儿子回来探望都不住家里,只因受不了严苛规矩。但对孙女刘若英,他却展现出铁汉柔情。刘若英两岁时父母离婚,先被寄养在远房亲戚家,后由爷爷奶奶接回抚养。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打手心,她哭着回家告状,刘咏尧当即拍案而起:“谁敢打?把枪拿出来!” 连卫士都戏称刘若英是 “将军的将军”。 他会给孙女收集邮票,用牛皮纸袋仔细装好,袋上用毛笔写:“代若英孙女保存之邮票”;连幼儿园老师发的巴掌大的奖状纸片,也一并珍藏。疼爱之余,教育上却不松懈,他反复叮嘱刘若英:“一切要靠自己,不能拿家族背景说事。” 也正因如此,刘若英出道多年,极少向外界提及爷爷的身份。 刘咏尧最爱听孙女唱《黄埔军校校歌》,每次听到,老人都会神情激动、眼眶湿润 —— 那是属于他的青春记忆,也是无法复刻的时代印记。1990 年代,他联合台湾黄埔同学发起 “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多次呼吁黄埔同学为两岸和平尽力;1993 年,还以 “中国和平统一协进会访问团” 名誉团长身份前往北京访问。 1998 年,刘咏尧去世,终年 89 岁。他的遗嘱写道:“一生为国尽瘁,戮力疆场,运筹帷幄。惟岁月悠悠,忽忽已年届九十矣。回首故国河山,犹未归于一统,不胜其感慨万千!” 后来,刘若英写了散文《今年桂花不飘香》怀念爷爷,文中提到:“爷爷整理的那个牛皮纸袋,包装着无微不至的心意。” 院子里的桂花树枯了,但桂花香仿佛从爷爷所在的地方飘来,萦绕不散。 70 多年后,《沉默的荣耀》让这段往事重回大众视野。观众这才知晓,原来《后来》的旋律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关于家国、信仰与亲情的 “后来”。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十七侃时事

十七侃时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