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6日发布沈泽玮的评论:“中美脱钩持续推进,除了稀土与芯片对

史鉴奇谈 2025-10-19 12:03:40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6日发布沈泽玮的评论:“中美脱钩持续推进,除了稀土与芯片对决,双方还剩多少筹码?谁会先出最后一张牌?美国的‘核弹级’底牌是金融战——可将中企逐出资本市场,甚至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SWIFT)。不过,在彼此不敢亮底牌的博弈中,台面上谈、台面下掐的‘部分脱钩’,恐将成为长期新常态。”   中美之间的脱钩苗头,最早从产业链上下游开始冒头。美国先是在芯片领域动手,又是限制高端光刻机出口,又是逼着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想把中国拦在先进制程门外。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稀土作为芯片、新能源设备里的关键材料,出口管控一收紧,美国不少高科技企业立马慌了神——他们本土稀土加工能力早断档了,想找澳大利亚、非洲的替代货源,光建提炼厂就得等好几年,短期根本顶不上。   可这俩领域的拉扯,说到底还是“看得见的对抗”。   真正藏在水面下的杀招,是沈泽玮提到的金融战。美国手里攥着的SWIFT系统,相当于全球跨境支付的“总水管”,之前把伊朗踢出这个体系,直接让伊朗外贸掉了大半。   这些年美国议员没少喊着要对中企用这招,甚至想把中国一些银行排除在美元结算体系外,这要是真落地,对需要跨境融资的中企来说确实麻烦。   但美国真敢随便亮这张“核弹级”底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跟不少国家的贸易都占着大头。   要是真把中国踢出SWIFT,首先跳脚的会是美国自己的企业——苹果、特斯拉这些在中国有巨大市场的公司,收货款都成问题;华尔街那些投行更惨,手里持有的中国债券、股票没法正常交易,损失得按万亿算。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些年也没闲着,早就开始铺自己的“备用管道”。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虽然规模不如SWIFT,但这些年用户数涨得飞快,尤其是和俄罗斯、中东国家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   沙特卖石油都开始收人民币了,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也跟着加入,美国要是真断了SWIFT这条路,反而会把更多国家推到人民币结算这边,加速美元霸权的松动,这可不是美国想看到的。   所以现在两边的状态,就像沈泽玮说的“台面上谈、台面下掐”。今天美国可能宣布制裁几家中国科技公司,明天中国就可能出台个稀土新管控措施;   这边美国财长来中国谈经贸,那边国会又偷偷搞个针对中国的法案。没有谁真敢把最后一张牌甩出来,毕竟真到了全面撕破脸的地步,谁都讨不到好。   就拿中企在美上市来说,美国前两年把不少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逼着企业交审计底稿。   中国这边也没硬刚,而是和美国证监会谈了个折中方案,既守住了数据安全的底线,又让大部分中概股能继续留在美股。   这种“斗而不破”的节奏,其实就是“部分脱钩”的典型表现——没完全断开,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防备地敞开合作。   还有供应链,美国喊着“供应链回迁”,想把芯片、新能源产业搬回本土,可企业根本不买账。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产能比美国本土还高;   英特尔想在美国建芯片厂,光等着政府补贴就等了快两年,工人都招不齐。   中国这边也在搞“自主可控”,但没说要完全和外界断开,而是在关键领域搞备份,比如芯片设计软件、工业母机,能自己搞的就自己搞,暂时搞不了的,还是会从欧洲、日本这些地方进口,不把路走死。   这种状态为啥会成为“长期新常态”?因为两边都清楚,全面脱钩的代价谁都扛不住,但完全回到以前的合作模式也不可能。   美国怕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超过自己,中国怕美国随时卡脖子,所以只能在“对抗”和“合作”之间找平衡。今天在这个领域互相试探,明天在那个领域达成个小共识,就这么来回拉扯。   比如气候合作,两边虽然在其他领域吵得凶,但在减排、新能源技术交流上,还是能坐下来谈。毕竟全球变暖是真问题,美国想搞新能源,也需要中国的光伏、风电设备——中国光伏组件占了全球80%的产能,美国想自己搞,成本得贵一倍还多。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领域还有不少,比如医药、农产品,真把这些领域的合作也断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就得往上飙,两边政府都得面对国内的压力。   所以说到底,中美之间的“部分脱钩”,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双方在新形势下找到的一种“无奈平衡”。没有全面对抗的风险,也没有回到过去的可能,只能在互相牵制中慢慢摸索新的相处方式。   美国不敢轻易动金融底牌,中国也不会把稀土牌打到底,芯片领域的拉扯还会持续,但谁也不会真把路堵死。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