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美国的制裁从来都是“零容忍”的狠角色,管你是多大的事,只要不合心意,立马抡起大棒往死里砸,反观中国,就算有摩擦也始终留着合作的门缝,这种风险落差摆出来,小国外长们的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美国这套“睚眦必报”的路数已经玩了几十年,最典型的当属古巴,就因为1959年的革命和后来的制度选择,美国从1962年起就把这个近在咫尺的小国圈进了封锁清单,一卡就是六十多年。 这六十多年里,世界风云变幻,冷战都结束了,但古巴仿佛被时间冻结,发展停滞,民生艰难。这种惩罚的持久性和彻底性,给所有国家都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美国的这套打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外交摩擦,更像是一种基于其金融和科技霸权的“长臂管辖”。 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曾经是工业领域的巨头,就因为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下被抓住了把柄,最终核心业务被美国通用电气吞并,高管身陷囹圄。 这起事件让许多跨国企业脊背发凉,它意味着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你的业务触动了美国的利益,就可能被它无形的巨手扼住咽喉。 后来的华为事件,也是这套逻辑的延续,只不过战场从司法领域扩展到了科技和供应链。这种“要么听我的,要么让你消失”的二元对立,让任何国家在考虑与美国交恶时,都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经济的“命门”是否掌握在对方手里。 反观中国,在面对国际摩擦时的反应,则呈现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这并非是说中国没有脾气,而是其处理方式更倾向于“斗而不破”,始终为未来的转圜留下余地。 比如前些年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激烈交锋,双方言辞一度非常尖锐,但局势缓和后,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很快又提上日程。 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以及“和气生财”的传统商业哲学,使得它在处理矛盾时,更倾向于使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哪怕是像立陶宛那样,因台湾问题触及了中国的红线,遭到中方一系列反制,但观察其范围和烈度,与古巴所遭受的全面封锁相比,仍有本质区别。 中国更像是在说:“你让我不痛快,我就让你疼一下,但咱们桌子还没掀,生意以后或许还能谈。” 这种截然不同的“惩罚机制”,让小国们的算盘打得格外精明。得罪中国,可能意味着失去一部分市场,或者在一些投资项目上遇到阻碍,这无疑是损失。 但这种损失,通常是局部的、可计算的,甚至可以通过寻找替代市场来弥补。可一旦得罪美国,风险就是全局性的、不可预测的。 可能一夜之间,你的国家就被踢出全球结算体系,主要企业被列入制裁清单,对外贸易基本停摆。这种打击是釜底抽薪式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在人权、新疆等问题上配合美国起舞,对中国指手画脚,但在与中国签署经贸大单时却毫不含糊。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清晰的风险对冲逻辑。 那么,这种局面会永远持续下去吗?当有一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实力,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时,它的“容忍度”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高? 而美国这种“大棒满天飞”的策略,又会不会因为用力过猛,反而加速世界走向多极化,最终削弱了其大棒的威力? 这盘棋,远没有到终局。世界的天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小国们那精明的算盘,或许也到了需要重新计算的时候了。对于这种大国博弈下的生存之道,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和美国人交往,最好少用成语。这不,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情绪失控,猛烈抨击中国代表的
【106评论】【2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