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还有谈判空间吗?当然有!“打”就是为了“谈”。真正的“高段位”的博弈,既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格局,也要有“不退半步”的底气。 中方10月9日亮出稀土全产业链精准管控这张牌时,就没打算把路堵死——毕竟博弈的终极目标从不是鱼死网破,而是找到更平衡的相处方式。 全球90%的稀土深加工产能攥在中方手里,这不是秘密。美国高科技产业早把这条供应链焊死在自己的生产线上,小到手机芯片,大到F-35的发动机涡轮,都离不开中国加工的稀土永磁体。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主席贝森特第一时间跳出来喊话,说“稀土断供会让美国半导体工厂停摆60天”。这话不是危言耸听,他背后的企业们早就做过压力测试——去年尝试从缅甸、澳大利亚调运稀土原矿,结果加工环节卡了壳,成本飙了3倍还没搞出合格产品。 这9天发酵期里美方没闲着。白宫贸易委员会开了3次闭门会,参会的有农业州议员、科技企业CEO,还有五角大楼的代表。农业州议员急着要中国恢复大豆采购,科技大佬们则死死盯着稀土管控清单,两边诉求打架,让白宫的推演难上加难。 说到底美方的焦虑藏在“替代不了”里。中方这次管控不是一刀切,而是瞄准了“稀土金属、合金、永磁体”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原矿出口没动——这招精准打击挠到了美方最痒的地方,既让高科技产业疼,又没断了谈判的余地。 中方的底气从来不是单一张牌。除了稀土,中国市场还是美国波音、特斯拉这些巨头的“业绩稳定器”,去年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了全球销量的35%。更别说东南亚、南美那些跟着中国供应链走的国家,美方想绕开中方搞“供应链重组”,光谈了两年就没实质性进展。 有意思的是,视频通话前一天,美国农业部悄悄下调了对华农产品关税预期,说是“正在评估大豆、玉米关税减免方案”。这动作很微妙,明显是给谈判递台阶——毕竟美国农民的仓库里还堆着去年没卖出去的200万吨大豆,再不脱手就得烂在手里。 视频通话里双方没谈崩,就说明路还通着。中方提了稀土管控的“安全红线”,意思是只要美方不把稀土用在军事领域,正常贸易能谈; 美方则绕着农产品采购和科技合作打转转,想把稀土问题和这些议题绑在一起谈。这种“议题捆绑”是谈判常规操作,就看谁能扛住谁的节奏。 中方早留了后手。这几年一直在内蒙古、江西搞稀土产能优化,还研发出钕铁硼永磁体的替代材料,虽然成本略高,但关键时刻能顶上去。同时跟缅甸、越南签了稀土原矿合作协议,供应链多元了,谈判时腰杆自然更硬。 美方的软肋在于内部不统一。科技企业怕稀土断供影响股价,农业州怕失去中国市场丢选票,五角大楼又想把稀土当“遏制筹码”,这三方拉扯让拜登政府难下决断。视频通话里美方没敢提“让中方取消稀土管控”,只说“希望保持供应链稳定”,这已经是服软的信号。 其实中美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中方打稀土牌,是反击美方之前的科技打压;美方松农产品关税,是缓解国内农业压力。这种“各让一步”的空间一直都在,关键是能不能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 接下来大概率会进入“小步谈判”阶段,今天谈成稀土出口的具体清单,明天敲定农产品关税的减免比例,慢慢把分歧磨小。毕竟双方都清楚,真撕破脸,美国高科技产业得疼,中国也得调整供应链,谁都没好处。 高段位的博弈,从来都是“打”得有理,“谈”得有节。中方守住稀土安全的底线,美方让渡农产品关税的空间,这种动态平衡就是谈判的核心。别光看表面的针锋相对,底下的利益交换早就暗流涌动——这才是中美谈判空间的真正底色。 美方要是能想通“合作比对抗划算”,谈判进度就能快些;要是还抱着“遏制”的老想法,中方手里还有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些牌没亮。但不管怎么说,“谈”的大方向变不了,毕竟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割裂,谁都承受不起代价。 贝森特在闭门会上说“得给中国点诚意”,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中方要的不是“低头”,是平等的贸易规则;美方要的不是“霸权”,是稳定的供应链。只要双方都往这个方向靠,谈判桌上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毕竟“打”是手段,“谈”才是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