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2025年初,太平洋两岸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4月10日,中国公布了新的贸易措施,针对部分美国商品提升关税,直接让总税率飙到了让市场瞠目的高度。 几天后,美国回击,关税加码到更夸张的数值。两国之间的经济冲突瞬间加速,像一场赛跑,双方都在争着往终点冲,可这终点可能不是胜利,而是碰撞。 就在贸易战不断升级的时候,西太平洋上空的局势也开始发热。美国空军、海军、陆军和其他分支几乎倾巢而出,从不同方向逼近这片海域,舰队在海上列阵,战机在天空划过长轨。 联合军演的规模,让这里的空气都带有火药味。这一切,看上去早有安排,像是在按着某个计划在推进。 如果往回想,就会发现这个计划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两年前,美国空军一位四星上将曾在一份内部文件里提到,他判断中美会在2025年发生冲突,还要求部队提前进入战备状态。 2016年,当年南海上的较量达到峰值,美国派出了两支航母战斗群试图让中国在海洋权益问题上退步,可面对的是中国海军强硬的姿态。 军舰在近距离对峙,海面和海底的对抗都到了极限。最终,美国选择缓一口气,那一次他们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一个会轻易让步的对象。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在积蓄力量。它忍耐,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清楚地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地基打牢发展经济、提升科技,先让自己吃得饱、手里有硬东西。 美国却习惯用对付小国的方式来看待这种忍耐,以为这是软弱,把中国想成日本、韩国那样的盟友,或者欧洲那样虽有分歧但不会触底反抗的伙伴。 这种误读,让他们在今天的对抗中显得格外自信,甚至觉得只要压力够大,中国就会退一步。 但如今的中国,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吞下委屈的国家。关税的交锋和军力的对峙,都是在告诉对方,这次不会再把矛头按下去不动。 如果美国真的试图把这种试探转成真刀真枪的冲突,他们将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准备好回应的对手。 历史上,那些在巅峰期依赖霸权的人,往往败在自己的傲慢。21世纪的这场博弈,很可能会再次证明这个规律。
不按套路出牌!中国突然换将,信号很强烈,特朗普的谈判梦该醒了 中国突然换掉常
【6评论】【15点赞】
老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