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跨版前瞻十五五之解码中国规划:专访库恩:“十五五”规划将聚焦“新质生产

如波谈世界 2025-10-21 13:35:47

香港文汇报跨版前瞻十五五之解码中国规划:

专访库恩:“十五五”规划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形之手,无形之手”,中国五年规划治理成功的密码。

专访沈逸: “我们与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存在显着差别,而这些差别恰是当今复杂时代下,中国治理优势的重要来源。” “长期规划+跨周期”推进能力强。中国在高铁网、特高压电力网、城际交通网络、数字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能够长期投入、持续推进,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而西方国家由于选举周期短、政党更替频繁,政策易被撼动,长期建设容易受到政权更替、政治波动的干扰。

 

 

专访库恩全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朱烨 北京报道)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从「一五」时期开展工业化奠基,到「十四五」经济总量预计达到约14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通过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五年规划的历史即中共治理史,「世界欲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

分析中国的发展奇迹,库恩总结出多条关键原因,其中大多都涉及「一党领导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认为,「一党领导制度」保障政治稳定,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该制度按中央、省(区)、市、县、乡、村多级行政体系构建,注重关键人员的选拔、培训、监督与考核等。

此外,中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设定长期目标、中期任务和短期政策,持续监测与调整,需长期坚持的政策必获长期承诺,思维方式上,新政策实施前先试点再推广。

库恩认为,世界欲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换言之,首先需要明白为何中国共产党认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最优选择。其次,需要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从严治党,并透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规划可跨30年 中国治理保障

与西方国家多党执政带来的政策反复相比,库恩认为,超越选举周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治理优势。由此带来的典型成功案例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国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最终在2020年底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库恩提到,治理优势带来的发展成就还包括耗时数十年,被称为人类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改革、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载人航天、太空站建设和月球火星探测任务等。

库恩认为,共同富裕被视为民族复兴的关键,而「乡村振兴」等举措,是由中央顶层设计并在农村实施的长期系统工程,「这一跨越30年的总体规划需长期承诺,而中共的持续领导确保了这种承诺。」

他还提到,中国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持续建设的必要性,强调尽管历经考验,中国共产党仍「实行有效的自我监督和全面从严治党」。他认为,中国通过统筹产业规划与国有资本配置,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优势。不过,在此过程中还需正视两大挑战:一是通过制度化反腐机制实现自我净化,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以保障改革的勇气。

实现民族复兴 谋策因时制宜

聚焦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愿景,库恩认为,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最紧迫的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机制,恰恰是通过五年规划的周期性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库恩看来,五年规划「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政策驱动力和衡量国家进步的关键里程碑,是优化国内外环境、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统筹战略与可操作性、明确重点任务的最高层级蓝图。」库恩认为,五年规划的历史即是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史。

梳理过去数次五年规划,库恩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年规划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虽「经历曲折」,但推动了汽车、钢铁等重工业起步。「六五」时期到「九五」时期,促进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直到「十一五」时期正式将「计划」改为「规划」。「十三五」规划(2016-2020)则落实了习近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规划首次将「创新」列为首要优先级,并将「生态文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时间走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库恩指出,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其框架在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202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改革开放新步伐、社会与生态文明新进步、民生福祉新水平及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库恩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一直保持关注。10月20日召开的四中全会将讨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预料会审议「十五五」规划。库恩预计,「十五五」规划或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延续「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模式,强化市场资源分配决定性作用与政府职能结合。

人物名片: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是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问题专家,系列科学普及节目《走近真实》的创始人兼主持人。库恩致力于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尤其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2008年库恩出版的《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被认为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范例」。2018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授予罗伯特•库恩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集中决策快速落地 vs 权力分散效率落后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对香港文汇报表示,中国在集中资源、长期规划、社会动员、科技融合、制度合法性与人民参与等方面具有综合治理优势,这使得中国在复杂环境下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治理效率与适应性,

 

沈逸认为,中国治理优势之一是集中决策与资源整合能力强,政府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长期规划,并在省、市、区各级协同推进。因此,在重大基础设施、科技攻关、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能集中资源、统一协调,快速落地。

 

“相比之下,美国的联邦制和多党制体制,权力分散、利益多元、程序复杂。在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时,往往需要跨州协调、国会审批、地方合议等多个环节,导致推进周期拖长、成本大增。”他说,《中美日基建投资现状及历史比较》报告就指出,早年美国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远不及中国,相对于GDP占比较低。据该报告,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占GDP的比重)曾高达19.6%,而美国仅约3.7%(在某些年度)。

 

2023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位列全球第二,而美国只排名第十四,美国恐无法引领世界。2024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称,美国需要建设的地方比中国多得多,「看看底特律吧,比中国城市落后太多了!」

 

沈逸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羡慕但难以复制中国式的建设效率。

 

长期规划成果瞩目 vs 政党更替政策受阻

 

中国治理优势之二是「长期规划+跨周期」推进能力强。沈逸说,中国可以制定5年规划、10年布局、20年远景目标,政府层面和政策层面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体制优势,中国在高铁网、特高压电力网、城际交通网络、数字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能够长期投入、持续推进,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而西方国家由于选举周期短、政党更替频繁,政策易被撼动,长期建设容易受到政权更替、政治波动的干扰。

 

中国的治理优势还体现在社会动员与政策执行能力强,以及科技驱动与政策设计融合方面。「美国虽然在基础研究上有强大优势,但在推进某些关键技术产业化和系统化上,还是受到市场机制和利益分散的制约。」沈逸指出,西方制度强调程序正义、个人自由与制度竞争,虽然在权力监督、制衡机制方面设计更复杂,但在迅速行动、应对紧急挑战及长周期布局方面经常显得捉襟见肘。二十届四中全会开始举行如何科学谋划十五五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