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俄罗斯9年现在还是零!如今时机成熟,中国自己干了。2025年初,中国船舶集团宣布完全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实现批量生产,该机型国产化率超80%,核心部件全部自主配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船舶动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的漫长征程。 要知道,以前中国造船业在动力这块儿,一直被“卡脖子”。船用低速发动机是远洋船舶的“心脏”,全球能造的没几家,技术壁垒高得吓人。 早几年,中国曾和俄罗斯谈合作,想联合研发这类发动机,结果谈了9年,最后还是没下文,合作项目始终停留在“零进展”的状态。 那段时间,国内船厂要造大船,只能花高价从国外买发动机,不仅成本高,还得看人家的交货周期,有时候订单都接了,发动机却迟迟不到位,急得人团团转。 眼看靠别人不靠谱,中国船舶集团干脆下定决心,自己啃这块“硬骨头”。从立项开始,研发团队就没少碰壁。 核心部件的材料配方,国外根本不对外透露,工程师们只能一点点试验,光是调整合金成分,就做了上百次实验。 双燃料技术也是个难题,要让发动机既能烧传统燃油,又能烧更环保的液化天然气,还得保证动力不打折,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极高。 研发过程中,团队经常熬到半夜,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点,连春节都在厂里过。 最困难的时候,有个关键传感器一直达不到设计标准,采购国外的产品不仅贵,还受出口限制,研发组硬是花了半年时间,自主研发出了替代产品,性能比进口的还稳定。 经过几年的攻坚,CX40DF发动机终于成功下线,第一次试车的时候,整个研发团队都围着看,当发动机平稳运转起来,轰鸣声均匀有力,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这款发动机的批量生产,对中国造船业来说,可是个大好事。以前造一艘10万吨级的集装箱船,光发动机就要花几千万元,现在用自主研发的CX40DF,成本直接降了20%以上。 而且国产化之后,供货周期也有了保障,船厂再也不用因为发动机短缺而耽误工期。更重要的是,双燃料技术让船舶的碳排放大幅降低,正好符合全球环保要求,以后中国造的船,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了。 现在,国内好几家大型船厂已经下单,第一批CX40DF发动机已经装船,预计今年就能看到搭载这款国产发动机的远洋货轮航行在各大洋上。 回想这一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批量生产,中国船舶工业走过了一条艰难却坚定的路。 以前国外企业总觉得,中国造不出高端船用发动机,甚至放话“没有我们的技术,你们十年都搞不定”。现在,中国用实际行动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CX40DF发动机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发动机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不少都实现了技术升级,从以前只能生产低端配件,到现在能造出高精度的核心部件。 比如生产发动机曲轴的企业,以前靠进口设备加工,现在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比进口设备还高,产品还出口到了欧洲。 在研发过程中,中国船舶集团还联合了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船用动力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以后会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后续更先进发动机的研发打下基础。 现在,中国船舶集团已经开始布局更大功率的船用低速发动机,目标是研发出10000千瓦级的产品,满足更大吨位船舶的需求。 到那时候,中国造船业不仅能造大船,还能给大船装上“中国心”,在全球船舶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回想当初等俄罗斯合作的那9年,虽然最后没成,但也让中国看清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不受制于人。 如今CX40DF发动机批量生产,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船舶工业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转变。 未来,随着更多国产高端装备的问世,中国制造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