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陈宝仓大女儿陈禹方惊恐地跑回家,和爸爸说了一件可怕的事,在回家路上,她看到军车载着五花大绑的犯人呼啸而过,听人说是“奸细”,要拉去处决了。 陈宝仓听后,马上做出一个重要决定。 1950 年台北火化场的后门,陈克敏把骨灰盒塞进帆布包时,手心全是汗。 身后传来工人压低的声音:“快走!巡逻队要来了!” 他踉跄着钻进小巷,帆布包上的灰烬蹭在裤腿上 —— 盒里装着陈宝仓的骨灰,是他和唐辉麟凭着旧伤痕迹,在几十具遗体里找出来的。 而此时的香港码头,师文通正摩挲着儿子带回的 “平安” 玉佩,望着来船的方向,她还不知道,这枚玉佩成了丈夫最后的念想。 1949 年中秋,台北陈宝仓的书房里,吴石将军坐在棋盘前。 “这步‘马’走得险啊。” 吴石落下棋子,眼神却瞟向桌下的纸条。 陈宝仓会意,手指在棋盘上轻点:“不险不行,后方不稳。” 纸条上写着 “南部防御工事图已整理”,是他用毛笔蘸着特殊墨水写的,只有用茶水浸泡才能显形。 窗外传来孩子的笑声,陈禹方正带着妹妹玩跳房子,陈宝仓回头望了一眼,把纸条折成小块,塞进棋子底部 —— 这份情报,要等下周 “棋友” 来取,送回大陆。 1950 年 2 月,台北保密局的牢房里,陈宝仓靠在墙上。 身上的伤口还在渗血,他却摸出藏在衣领里的小本子,用指甲在纸上刻字。 本子里记着的不是情报,是家人的生日:“禹方 1931,君亮 1935,小女 1940”。 审讯官又来逼供,他把本子塞进床板缝,笑着说:“要杀就杀,别白费力气。” 他想起离家前,师文通帮他缝衣领时说的 “注意安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牵连家人。 1970 年北京的一间小屋,陈禹方在旧箱子里翻出一个铁盒。 铁盒上着锁,是父亲 1949 年带往台湾,又由殷晓霞随骨灰一起带回的。 她找了根细铁丝,折腾了半小时才打开,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本加密笔记。 笔记里的字是用数字代替的,她对照着父亲留下的《论语》,才破译出第一句:“沿海布防图藏于书房笔筒夹层”—— 这是父亲当年没来得及送出的情报线索。 1949 年 10 月,台北街头的早点摊前,陈宝仓买了份豆浆油条。 摊主是组织安排的联络员,低声说:“最近风声紧,‘货’要尽快送。” 他点点头,把油条包好,手指在油纸袋上按了三下 —— 这是 “情报已备好” 的暗号。 回家路上,他遇到巡逻队检查,对方翻了翻他的公文包,只看到几份无关的国防部文件,没发现油纸袋里藏着的微型胶卷。 进门时,陈禹方跑过来要油条,他笑着递过去,没人知道,刚才的几分钟,他离暴露只有一步之遥。 1950 年夏天,台北海边的夜色里,殷晓霞咬着牙往海里游。 腰间绑着的骨灰盒硌得生疼,海水灌进嘴里,又咸又涩。 她想起陈禹方托她时说的 “一定要把爸爸带回家”,手臂更用力了。 远处传来巡逻艇的马达声,她赶紧潜进水里,等艇子过去,才浮出水面换气。 当她爬上接应的小船时,浑身湿透,却死死护着腰间的骨灰盒 —— 这是她对同学的承诺,也是对英雄的敬意。 1980 年,陈禹方带着儿子来到八宝山烈士公墓。 她指着陈宝仓的墓碑,给儿子看那枚 “平安” 玉佩:“这是爷爷留给你大伯的,现在传给你。” 儿子摸着玉佩上的纹路,问:“爷爷是英雄吗?”陈禹方点点头,眼眶红了:“你爷爷用生命保护了我们,也保护了国家。” 她想起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笔记最后一页写着 “此生无愧家国,唯愧家人”,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 父亲的愧疚,藏在加密的字迹里,藏了三十年。 1990 年,陈禹方作为烈士家属,受邀参加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筹备会议。 她带来了父亲的加密笔记和那本《论语》,交给工作人员:“这些都是他的遗物,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 会议上,有人问她最难忘的事,她说:“1949 年深秋,我跑回家说看到军车,爸爸没骂我慌慌张张,只说‘别怕’—— 现在我才懂,他那时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如今,90 多岁的陈禹方住在北京的老房子里。 客厅的墙上挂着陈宝仓的照片,旁边摆着那本加密笔记和 “平安” 玉佩。 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家人去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在父亲的雕像前放上一束白菊。 她常对晚辈说:“你爷爷他们不是无名英雄,他们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刻在我们心里。”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笔记的字迹上,那些曾经加密的牵挂,如今都成了看得见的思念 —— 陈宝仓的信仰,早已传给了下一代,从未消散。 主要信源:(凤凰网——陈宝仓:赴台前已知结局!曾分批转移家人,死后三义士收尸运骨灰)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