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印度就有恒河,为什么他们不发展恒河的航运能力?其实,这有一部分原因是被英国摆

史记越玉门 2025-10-22 10:18:12

明明印度就有恒河,为什么他们不发展恒河的航运能力?其实,这有一部分原因是被英国摆了一道!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河底淤泥,拓宽航道,结果恒河三角洲是孟加拉国的!   英国当年在印度修恒河运河时本有机会奠定航运基础,1854年通航的恒河运河体系曾是世界最长,主河道560公里,支流总长超4800公里,一度成为茶叶、黄麻运输的大动脉。   可铁路兴起后,英国人立马转移投资重心,为了牢牢控制经济命脉,还故意在恒河沿岸建造低矮桥梁,桥底高度只允许小型船只通过,直接断绝了大船通航的可能。   这种只为掠夺资源设计的交通布局,让印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陆运依赖,恒河航运的基础设施自此长期停滞,再难追赶。   自然条件更是给恒河航运设下了天然障碍。恒河的年输沙量高达14.51亿吨,差不多是长江的三倍,巨量泥沙不断淤积让河床越来越宽,水深却严重不足,货轮搁浅风险极高。   更要命的是它的水文特征,7到10月的汛期集中了全年80%以上的水量,水流湍急根本无法通航。   到了5月的旱季,部分河段水位低到河床裸露,流量仅为长江的5.7%。   这种“雨季成灾、旱季断航”的极端变化,让印度花再多钱清淤都治标不治本,刚清理完的航道,一场汛期就可能重新被泥沙堵塞。   印度自身的治理问题则让困境雪上加霜。作为联邦制国家,恒河流经多个邦,跨邦审批流程繁琐,地方政党与中央的协调常常陷入僵局,哪怕有统一的航运规划,也很难落地执行。   资金投入更是杯水车薪,2023年内河航运的预算占全国交通总预算仅0.8%,连基础的现代化码头、仓储和导航系统都建不起来。   更特殊的是宗教文化的制约,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信徒在此沐浴、举行火葬仪式,港口扩建和航道施工很容易引发宗教抗议,进一步阻碍了工程推进。   再加上恒河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恶化不仅增加了航道维护成本,也让船舶航行的环保要求更高,无形之中又多了一层制约。   很多人觉得印度只是被英国坑了出海口,其实恒河航运的困局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水运成本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5,这样的经济优势印度不可能看不到。   莫迪政府推出的“恒河航道计划”也能看出其发展意愿,但历史留下的基础设施短板、先天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低效的治理体系,让这份愿景难以实现。   对比长江的系统性治理,印度缺的不只是资金和技术,更是跨区域协同的治理能力和打破路径依赖的决心。   殖民遗留的伤害确实深刻,但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过去,也回避了自身需要解决的现实挑战。   一条河流的航运命运,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恒河的困境,既是历史的包袱,也是现实的考验。   真正想要让这条圣河真正成为经济动脉,印度需要解决的不仅是航道的阻碍,更是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大家觉得印度要想盘活恒河航运,最先应该攻克哪个难题呢?

0 阅读:0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