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这事儿看着是真蹊跷,闻泰真金白银砸了三百多亿,把安世半导体的100%股权都买了下来,结果反倒成了外人。自家CEO张学政连内部账号都被封了,股权除了象征性的一股全被第三方托管,反观荷兰总部,隔着国界就能给中国子公司打脸,说人家宣称独立经营是未经授权。 2020年那会,闻泰还在做手机ODM生意,为了转型半导体,咬牙完成了这笔收购。当时这可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闻泰也靠着这步棋,从组装厂变成了有核心资产的IDM公司。 可没人想到,这颗香饽饽背后藏着法律和政治的坑。安世的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在荷兰扎根几十年,当地法律早有规定,注册公司的董事会里必须有荷兰籍董事。 闻泰收购时没多想,就让荷兰籍的首席法务官Ruben Lichtenberg进了董事会,跟张学政搭班子,这为后来的夺权埋下了伏笔。 事情的导火索在2023年底就埋下了。荷兰经济部借着地缘政治的由头,跟安世谈条件,要建个监事会,对技术转移、研发招聘这些核心事有一票否决权,还想让闻泰把股权卖给欧盟投资人,推动安世海外上市。 这明摆着是要抢控制权,闻泰自然不肯答应。僵持到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直接下了部长令,从9月30号起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运营,人员、资产、业务全都不许动。 更巧的是,前一天美国刚出了出口管制政策,安世正好在名单里,后来披露的文件才知道,美国早在6月就跟荷兰通了气,这根本就是早串通好的双簧。 荷兰政府的令刚下,安世的三个外籍高管就动了。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还有首席运营官,第二天就联名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了紧急请求,要求调查公司并采取临时措施。 按理说这种案子得开庭审,可法庭当天就下了临时裁决,后来正式判决更是直接暂停了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还派了个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进来。 闻泰本来都在跟这些外籍高管谈解聘,眼看要成了,结果风云突变,这些人反倒恢复了职位,第一时间就把张学政的企业账号给封了。 闻泰这时候才发现,在别人的地盘上,股权再多也没用。荷兰的法律给了外籍董事天然的便利,法庭裁决又快得蹊跷,根本不给他们辩解的时间。所谓的第三方托管,说白了就是把闻泰的股东权利给架空了,连调整管理层的资格都没了。 他们想管,可荷兰政府卡着运营冻结令,内部高管又拿着法庭裁决当尚方宝剑,说不执行就有刑事责任,底下员工谁敢听闻泰的? 至于荷兰总部能隔着国界拿捏中国分公司,表面看是总部的权威,实则是靠着政府的行政令和法庭的裁决撑着腰。那些外籍高管掌控了安世的核心决策层,对外就打着总部的旗号发声,中国子公司刚说要独立经营,就被他们以未经授权打脸。 可实际上,安世80%的终端产能都在中国大陆,东莞的封测厂占了七成产能,中国区的营收占比也快到一半了,荷兰总部手里握着的不过是法律赋予的控制权,根本离不了中国的产能和市场。 闻泰也没坐以待毙,一边找国际律师团队准备打官司,还打算用中荷双边投资协定讨说法,一边忙着打通国内供应链,想稳住那80%的产能和近半的市场。 安世中国的工厂国庆都没停工,员工心态也稳住了,不少本土客户还主动找上门谈长期合作。可短期内,法律上的控制权还在别人手里,这就造成了奇怪的局面:中资控股却管不动,荷兰总部靠着法律陷阱拿捏着场面。 说到底,这根本不是商业问题,是政治力量借着法律外衣干预企业经营。荷兰政府先是用“国家安全”当幌子提无理要求,被拒后就动行政手段冻结运营,再由内部外籍高管配合发难,最后法庭快刀斩乱麻给出裁决,一套组合拳下来,硬生生把闻泰的控制权给抢了。 那些高管之所以敢这么干,一是有政府撑腰,二是本身就想推动安世向欧美资本靠拢,跟闻泰的战略早有矛盾。 现在安世中国也在自救,国内供应链慢慢理顺了,客户也在主动对接,可荷兰总部还能靠着裁决结果摆架子。 这事儿也给所有跨国并购的中企提了醒,收购股权只是第一步,当地的法律漏洞、政治风险,还有管理层的立场,稍有不慎就可能栽大跟头。闻泰花三百多亿买的教训,可比任何案例都深刻。
荷兰这波操作,纯属白忙活一场!安世中国直接官宣“单飞”,不听荷兰总部的了,这反击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