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关键时刻落井下石,安世半导体禁令后,卯足劲对欧盟出口芯片! 9 月底,荷兰突然对安世半导体下手了。冻结资产、扣下知识产权,连创始人的职务都给停了,美其名曰 “国家安全”。可他们没算明白,这家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厂的 “命门” 不在欧洲,在东莞。 安世 80% 的芯片都是在东莞工厂完成最后封装测试的,全球 70% 的车载小信号芯片都从这儿出来 — 小到车门锁、座椅调节,大到刹车系统,大众、宝马这些车企离了它根本转不动。 紧接着中国也出了管制通知,东莞厂生产的芯片不准随便出口。十一收假回来,工厂彻底慌了。进来的货堆得像小山,出去的货连零头都赶不上。仓库堆不下,生产线只能慢下来,原来每月七八十小时的加班砍到一半,还改成了上四休三的工作制。 安世这边一乱,台企那边立马动了起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早就喊救命了,车企的芯片库存顶多撑几周,新供应商要通过认证得等大半年,简直是 “家里没米下锅” 的急局。这份焦虑,反倒成了台企眼里的 “肥肉”。 台半第一时间把生产线拉满,专盯博世、大陆集团的紧急订单,那些车规级二极管的产能一下提到了最高。强茂连夜把样品寄到欧洲实验室,技术人员守在视频那头盯测试,就怕慢了一步。 朋程更直接,高管带着车载电源模块方案飞赴慕尼黑,堵着车企采购面谈。富鼎借着离台积电近的便利,火速敲定了好几笔短周期供货协议。 这些台企嘴上喊着 “填补市场空白”,心里打得全是算盘。他们太清楚安世的分量 —— 全球 2.5 万家客户,车规级芯片出货量排世界第二,东莞厂一年要出 500 亿颗芯片。现在这根供应链断了,可不就是送上门的机会? 但他们没说的是,自己的本事根本填不上这个窟窿。强茂的车规产线每月顶多产 7 万片,连安世东莞厂的零头都不够。台半的产品看着能凑数,可高端车型的严苛标准根本过不了关。 华强北的分销商都在传,安世一颗平时卖 2 毛 5 的芯片,现在炒到 1 块钱还抢不到,台企的替代货比平时贵两成,车企买它纯粹是应急的 “过渡粮”。 有意思的是,车规芯片不是随便造造就能用的。它得闯过三道 “鬼门关”:先过 AEC-Q100 认证,在零下 40 度到 150 度的环境里考 41 项测试;再拿 ISO 26262 安全认证,确保刹车、气囊这些关键系统不出错; 最后还要过 IATF 16949 的生产管控,百万颗芯片里不能有超过 10 颗次品。这些认证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台企现在抢的订单,大多是不用严苛认证的低端货,高端市场根本碰不了。 就在台企忙着捡漏的时候,大陆企业早埋下了长线。士兰微的芯片已经装进了特斯拉 Model 3,一年订单额超 5 个亿。新洁能绑定华虹半导体,把车规芯片的产能一步步提上来,打算接下安世中国区三成的生意。 闻泰科技更狠,直接在上海建了 12 英寸晶圆厂,专门给安世补产能,2025 年光晶圆采购就花了 2 亿美元。 安世自己也没坐以待毙。东莞厂断了总部支持,转头就和比亚迪半导体、韦尔半导体搭上线,工程师们靠着本地协作保住了核心产线。现在还打算把中国区变成全球总部,让欧洲的晶圆 72 小时内就能到东莞封装,交付速度能快 40%。 台企的如意算盘终究打不响。他们抢来的订单,不过是安世困境里掉出来的碎渣。等大陆的 12 英寸晶圆厂量产,每月 10 万片的车规芯片入市,那些靠趁火打劫得来的生意,迟早要还回去。
破案了!原来安世半导体被针对的原因,不是因为威胁国家安全,也不是因为技术风险
【19评论】【28点赞】
用户12xxx25
每年给湾湾六千吨稀土台积电分到多少?
用户89xxx90
加工都是挣的辛苦钱,无论如何,都要支持服众国家的利益和决定。
韭菜炒大葱
弯弯抢一点市场行为,没必要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