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越南明明很多方面都不如我们中国,可上百万的国人去越南打工后,竟然都不愿意再回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凌晨四点,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已经亮起灯火,拖着行李箱的工人们蹲在路边吃着米粉,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他们即将乘坐大巴前往越南的工厂,开始为期一年的海外工作。 徐磊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五年前,他还是深圳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每天在流水线前站立十二个小时,月薪六千,如今他在越南太原省的台湾电子厂担任车间主任,月薪一万四,住着公司提供的单人宿舍,晚饭后还能在厂区附近的咖啡馆小坐。 这种生活质量的提升,让他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在越南合法工作的中国劳工已超过70万,如果算上通过各种渠道前往的务工人员,总数可能早已突破百万大关,这些工人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行业,他们用双脚投下了自己的人生选票。 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确实落后于中国,但正是这种发展落差,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 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大批工厂从中国沿海迁往越南,这些新建的工厂急需熟练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而拥有"世界工厂"历练的中国工人自然成为首选,从2018年开始,这场跨国务工潮逐渐升温,最终形成了"组团去越南打工"的风气。 在越南太平省的一家制衣厂里,32岁的李秀英正在指导当地女工操作自动化裁床,她记得刚来时,整个车间只有她一个中国人,现在厂里已经有二十多名中国技工,傍晚时分,厂区外的街道上飘着中文招牌:四川餐馆、湖南理发店、广西超市,俨然成了小小的华人社区。 普通技术工人月薪普遍在1万到1.5万元人民币,与国内同岗位薪资相当甚至略高,但真正改变他们生活的,是越南低廉的生活成本,在河内郊区,一碗地道的牛肉米粉只要5元人民币,租住带独立卫浴的单间月租不超过800元,日常开销每天控制在10元就能吃得不错。 徐磊给我们算过一笔账,在越南每月开销2000元就能过得相当舒适,同样收入在国内可能要花掉大半,他第一年就攒下六万多元,这是在深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职业发展的变化,在国内工厂干了八年还是个普通工人,到越南三年就升任车间主任,手下管理着近百名越南工人。 婚恋成本的大幅降低也是重要因素,在越南,彩礼通常只是象征性的几千元,甚至很多家庭完全不要求彩礼,徐磊娶了当地姑娘,岳父家只说了句"对她好就行",相比之下,他老家江西的彩礼已经涨到三十万,还要在县城有房有车。这种现实的差距,让很多在国内婚恋市场失意的男性看到了希望。 不过,在越南的生活并非总是阳光明媚,2014年的暴力事件至今让老工人们心有余悸,当时多家外资工厂遭到打砸,中国工人不得不连夜撤离,虽然近年局势平稳,但潜在的政治风险始终存在,此外,潮湿炎热的气候、语言沟通的障碍、医疗资源的不足,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当中国从"世界工厂"向高端制造转型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向周边国家转移,这个过程不仅输出了资本和设备,也输出了人才和技术,中国工人带着在"世界工厂"积累的经验走向海外,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独特的人力资源流动现象。 在越南海防市的工业区,随处可见中越双语的招聘广告,越南政府为外籍工人提供诸多便利:免费的越语培训、标准化的员工宿舍、专门的翻译服务,这些政策背后,是越南工业化进程对熟练工人的渴求,对中国工人而言,这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是在国内工厂很难体验到的。 傍晚时分,徐磊带着三岁的女儿在还剑湖畔散步,孩子用流利的越语和当地小朋友玩耍,妻子在家准备晚餐,这种安定感让他觉得,五年前那个拖着行李箱走过友谊关的决定是正确的,他计划明年把父母接来同住,在河内郊区买块地建房子。 当然,这种跨国务工潮不会永远持续,随着越南本土人才的成长和中国产业升级的推进,当前的供需关系终将改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条通往越南的务工之路仍将熙熙攘攘。每天仍有成百上千的工人像当年的徐磊一样,怀着改变命运的期待跨越边境。
看到一个越南网友发的帖子,有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他说,越南当初是从中国独立出来的,
【4评论】【3点赞】
谁是谁的谁
越南人为啥不在外资企业打工?反而中国人这么多跨境打工的